2010年01月02日08:42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羅琴
留學國外的成都18歲男孩給成都地標翻譯挑刺
“杜甫草堂的英文翻譯是‘杜甫的小屋’,武侯祠的翻譯是‘諸葛亮的紀念祠堂’,那劉備去哪里了?還有的路牌英文翻譯讀起來,更是堪比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發出上述麻辣言論的馬華卿今年18歲,在新加坡留學7年,通曉英文、馬來語以及初級西班牙語。從2001年開始,他開始留意成都的雙語翻譯,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另類解讀。
11歲留學生給雙語路牌挑刺
馬華卿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2002年離開成都前往新加坡時,他才11歲。留學前一年,他留意到成都開始出現中英雙語的路牌,“不過,幾乎全是用拼音來作為英語翻譯。”每年寒假,他都會回成都一次,發現成都的中英雙語標識多了起來,但其中的混亂之處也不少。“或者是中式英語,或者是過度翻譯,看得人云里霧里。”
去年11月回到成都后,他專門給這些翻譯標識拍下照片,如錦里、武侯祠以及部分公交站牌等都被他一一挑刺。
杜甫草堂譯成了“杜甫的小屋”
馬華卿去年11月底拍攝的一張照片顯示,路牌上錦里的英文翻譯是“JINLISTREET”,意為“錦里街”。他說,參考新加坡的翻譯方式,這些特殊的路一般保持本地文化特色,如錦里,因為英文里沒有對“里”字對應的單詞,所以保留原稱“Jinli”是最佳方案,好記又簡潔,不累贅。
馬華卿提供的一張熊貓金卡消費券上,杜甫草堂的英文翻譯是“DufuCottage”,意即“杜甫的小屋”。對這樣的翻譯,西南財經大學的留學生Roland表示,“一個人的鄉村小房子有什么意思呢?我不會去。”而在杜甫草堂里提供的英文翻譯是“Dufu'sThatchedCottage”,馬華卿說,這才是更準確的譯法。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