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1-5 6:36:25 來源:東方今報
大學生龐軍龍從棺材里爬出來大喊:“我不能死……”引來同學捧腹大笑。昨天,一場名為“體驗生老病死,感悟生命價值”的公益活動在河南商專舉辦,200多名大學生親身體驗,留下了對生命的感言。
泰戈爾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使受教育者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獲得心靈與智力更為均衡的全面發展。然而,由于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學校教育越來越偏重于知識的傳授,普遍缺乏一種人文關懷和價值關懷,以至于學生在成績之外對自身生命的價值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一些極端事件也因此不時見諸報端。如何教育學生懂得善待生命、學會更好地生活,已經成為當代教育亟須關注與解決的重大課題,河南商專的此番探索無疑頗具現實意義。
所謂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關于生命的教育。“死亡教育”則是教育學生懂得珍惜生命,從而提升生命的質量,這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以寫遺書、體驗死亡等為標志開啟生命和死亡教育,這在國外早已不再新鮮,即使在國內也不乏先例,然而,河南商專大學生們的做法還是遭到了外界的一些質疑。由此看來,正確認識并接受包括“死亡教育”在內的生命教育,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實際上,設身處地體會生老病死正是一種生命教育的啟蒙。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睿智的話語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能夠坦然接受這種教育,而這對于他們未來的人生之路不無裨益。正因為死亡的不可逾越,恰恰顯示出珍惜生命的寶貴,以及拼搏奮斗、享受生活的重要。同樣因為生命的有限,不僅應盡力豐富自己的生活以展現生命的價值,同時還要避免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損害到生命的質量。
恰如法國思想家蒙田所說,“誰教會人死亡,誰就教會人生活”。只有正確地認識死亡,才會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進而尊重世間萬物、蕓蕓眾生。通過生命教育,學生得到的并不是直面死亡的恐懼,而是跨越傳統的畏懼心理,站在一種新的高度來欣賞生命、提升生命的意境,從而達到生命與生活的和諧統一。
包括體驗死亡等在內的活動顯然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項具體措施,并不足以涵蓋其全部內容。在寄希望于學校教育盡快完善并推廣生命教育的同時,社會各界對此也有必要予以足夠的理解與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學生學會逐步認知并尊重寶貴的生命,從而以一種更為積極的態度來成就自己的一生。
來源:今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