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雁振翅飛 新松高千尺
——臨安市教育局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紀實
當前,享受優質教育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主要的教育訴求,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師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者的素質,涌現出一批社會公認的名師名校長成為了迫切需要和現實要求。近年來,市教育局以人才建設為中心,啟動新一輪“名師名校長”工程,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拓寬培養模式,形成了“領雁振翅飛,新松高千尺”的良好局面。
一、時來天地皆同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具體到我市,體現在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村特色產業的興起使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在此背景下,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要求也相應地水漲船高。我市教育發展的矛盾由“上學難”轉向了“上好學難”,義務教育階段及高中段教育擇校擇師之風興起,優秀生源流向杭州及周邊縣市名校,形成了農村轉向錦城,錦城轉向杭州的學生轉移潮。如何培養出足夠數量的優秀教師,辦好人民信任滿意的學校,推進臨安教育均衡、協調、優質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成了擺在我市教育部門面前的重大課題。
社會需要名師,學校需要名師,教師也需要成為名師。90年代后進入教育領域的一大批新教師,他們學歷高、素質好、文化底子厚,眼界開闊、理想遠大、熱愛自己的事業,具有成為優秀教師的迫切愿望和有利條件。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教育家,建設全新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是新一代教師本身的成長需要和人生目標。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我國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大勢,達成這一戰略目標的人才基礎就是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此,浙江省于2010年開始實施“領雁工程”,著手培養一支優質精干的骨干教師隊伍,以發揮教學科研帶頭作用。為教師適應世紀大轉變進行業務培訓,吸引人才建設杭州西郊現代化生態城市,實施了“天目彩虹”引智工程。這些都是臨安培養教師打造優質隊伍極為有利的條件。
“東方風來滿眼春”,2007年,教育局抓住時機、順勢而為,應著強烈的社會需求、時代要求和教師個人成長的渴求,在雄厚的人才儲備基礎上,借省市“領雁工程”培養計劃的春風,開始實施臨安市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誠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二、點面結合三鼎足
教師隊伍數量龐大、學科眾多,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各具專長。要在提高整體水平的基礎上,培養先進,最終形成橄欖形人才結構體系,沒有一個完整周詳的培訓規劃,斷難獲得成功。教師的進步需要潛心苦讀、切磋交流,也需要與點撥指引,評價肯定,這些特點決定了教師的成長非一人一校一時之事,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完善的培養機制。
教育局教師培訓規劃直指三個層面。首先是培養學科帶頭人、教學尖兵。出臺《臨安市名師培養指導意見》,選拔培養一批“師德好、業務精、知名度高”的領頭教師。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輻射作用,帶動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這批教師人數雖少,影響卻很大,是培養工程的重點。其次,是全員素質培訓。這是培訓工程的主體,其目標是提升全體教師的素質,要求全體參與、無人掉隊,讓每一個老師都成為合格的專業教師。其三,是新教師的培養,這也是培訓過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教師入行頭三年對他們的專業成長和人生歷程至關重要,這塊重要陣地決不能丟失。
培養機制則是培養目標得到落實的措施保障。教育局以師訓干訓辦公室牽頭,實施了一系列培訓工作。有浙江省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培訓、省、市、縣(市)三級“領雁工程”培訓、“天目彩虹”高中名師培養人培訓、新課程標準通識和專業培訓、骨干教師、班主任、校長培訓、新教師上崗培訓、教師計算機、普通話培訓等;舉辦了中小學校長提高班、后備干部培訓班、英語教師特訓班、心理學培訓班、幼兒園園長培訓班、教師學歷進修班等培訓班;在假期邀請專家學者舉行報告會、做專題講座,開展教學能手、感動社會人物評選,組織骨干教師和校長參加西湖博覽會名師名校長論壇。教育局還制定了《臨安市名師名校長通式培訓計劃》和《臨安市名師培養規劃》,建立名師培養基地和學校互助共同體,督促學校開展校本培訓。做到走出去、請進來,有理論、重實踐,時間上長短結合、內容上高低搭配,每個人都有自我培養目標,每個人都有參與學習和培訓的機會。
三、領雁振翅求新力
名牌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領頭雁,名師培養是教育界的“高精尖”項目。它對于樹立教育良好的形象,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如何培養出深具社會影響力和過硬教學本領的優秀教師,臨安教育界對此一直在實踐中勤摸索、創新中求突破。
首先,做好名師培養對象的選拔工作。分三個層次,由下至上逐層選拔,形成梯隊建設。在學習培訓過程中進行評分考核,保留篩選機制。這樣,在整個培養群體中形成有進有出,既互相學習、交流,又適度競爭的態勢,保持了這一群體的活力。
其次,花大力氣、大投入對骨干教師進行脫產培訓。名師培養對象都是所在學校教學工作的頂梁柱,他們離開學校去參加脫產培訓,會對學校教學工作造成一定影響。為此,教育局特地與浙師大合作,選派該校師范生來臨安頂崗實習,解除了學校與學員的后顧之憂。由于培訓時間得到了保障,再也不像以往那樣見縫插針、蜻蜓點水、亂槍打鳥了,學員們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對各項實踐活動也能全程參與、傾心投入,集中脫產培訓對學員的提高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點在學員的博文中多有反映。
其三,建立名師培養基地。通過基地來落實名師培養工程,是教育局近年的創新舉措。教育局出臺了《臨安市名師培養基地實施辦法》,選定城南小學等幾所學校為名師培養基地。
這些學校辦學條件優越,教學成績突出,生源優秀、師資強大,是優秀教師的強大孵化器。有了這樣的基地,培訓的學習、實踐、交流、課題、引進等活動就有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和組織條件。這對基地學校本事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例如2008年在小學語文“領雁工程”培訓基地城南小學進行的31名學員30天培訓,學員大開眼界、收獲頗豐,學校也同時樹立了四大理念、四大機制,可算是雙贏的典型。
其四,廣邀名師,組織參加高層次活動,開闊眼界。名師培養不同于普通的教師培訓,它特別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這方面,那些教育大師往往比普通人站得高、看得遠,他們有些細微的做法、精辟的觀點以及獨特的手段,不通過與他們的接觸是學不到手的。自2007年以來,教育局組織了多場專家報告會,創辦了名家論壇,組織教師、校長到外地名校掛職鍛煉,特別是結合“天目彩虹”引智工程,大做走出去、請進來的文章。臨安是山區小縣,不過臨安的教師已不再只有山區的眼光和氣度了。
四、新松千尺綠滿山
全員教師培訓,是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礎,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一大批優秀教師,提高教師整體水平的重要性勿需贅言。如何讓教師盡快成長?教育局根據以往經驗,狠抓三個要點。
一是校本培訓與系統培訓相結合。校本培訓是教師成長的基礎,學校就是教師的家,在這里,你的長短優劣別人都很了解,學校的要求、發展的方向教師也一清二楚。可以說,學校的培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這是其他層次的培訓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局要求全市學校都要制定詳細的校本培訓計劃,教研室對培訓內容進行指導,教育科進行定期檢查,教師進修學校提供相應的系統培訓。由于校本培訓的扎實展開,校長們學會了用人用長,人才自養。怨天尤人、動輒伸手討要名師的現象明顯減少了。
二是建立學校互助共同體。在優秀教師數量不足,名牌學校短缺的現狀下,建立學校互助共同體,是優勢互補,發揮強勢學校引領輻射作用的最好方式。2007年以來,共建立了23各互助共同體,實現學校全覆蓋,這樣整個臨安教育系統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大人才庫。通過課堂示范、專題研討、資源共享、教師交流結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名師強校的帶動力,實現共同提高,較好地彌補了校際實力失衡的缺陷。
三是建立考核評分機制。為鼓勵教師加強學習,督促學校認真培訓,使教師培養工作常態化,教育局建立了培訓考核評分機制。在素質提升、名師名校長、新課標培訓等一系列系統培訓中實行累計學分制,全市所有符合條件的中小學教師都要完成相應學分,通過周期驗證并以此作為教師評定職稱的一個條件。另外將學校互助共同體、校本培訓、名師基地等培訓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使學習培訓成為一種制度,以獎勵先進,鞭策落后。
一木難成林,參天巨木、國之棟梁不會生長在瘠薄的土地上,如果每一個教師都成為身姿挺拔的勁松,臨安教育就將迎來滿園春色。
五、遍地英雄下夕煙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的成長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百年名校、教育大師豐沛莫之能御的是他們深厚的文化和學養,而這些均為經年累月積淀而成,非一日之功。自2007年啟動新一輪教師隊伍建設工程以來,雖然教師培訓活動急劇增加,形式不斷創新,參訓對象覆蓋到全體教師。但總的來說,這項規模浩大的人才鍛造工程仍處蘊育積累階段。風和雨順,新葉滋長,未見累累果實,亦有絢爛春花:到2009年,我市已培養中學特級教師一人、省級教壇新秀一人、杭州市級教壇新秀120多人、學科帶頭人30多人,各級教壇新秀在青年教師中的比例已達到10%以上,名師名校長培養隊伍已然初具規模。聚沙成塔,積流成河,只要我們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終有一天會迎來“遍地英雄下夕煙”的金秋美景。
(來源:公益中國網 編輯:潘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