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1 08:06 東北新聞網
哥捐的不是錢,是失望
——該如何評價中國畢業生向耶魯大學巨額捐款事件
張磊對“改變了他的一生”的耶魯大學如此情有獨鐘,與對國內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冷淡”沒辦法不讓人形成鮮明對比。在慈善助學方面,質疑張磊“肥水不流外人田”無疑有些狹隘,也有偏離公益慈善事業意義之嫌,但國內大學“慈善競爭”的旁落,很難讓人相信這僅僅是張磊的一念之差。
大學教育并非義務教育,擔當著為社會提供高質成品人才的重任。作為捐贈者,肯定會有自己更為鮮明的選擇傾向,能夠影響捐贈者選擇的主要因素不外乎那么幾個,比如學校的教育潛質,比如善款的有效利用,再比如捐贈者本人對母校的感情。
就學校教育潛質來看,近年來國內大學發展充分體現了“規模效應”,即越辦越大。2007年,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周濟曾坦言,全國高校債務高達2000億元。龐大債務的形成,主要因為高校貪大求全,盲目建設,在高校硬件設施“高速發展”的背后,不少有識之士對教育質量的下滑深為憂心。另一個不能不讓人反問的是,現在的大學教育中,純粹的教育人士到底有多少?雖然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涌入公眾眼簾的是,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對官場仕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其實,最可能左右捐贈者抉擇的當是善款的流向。捐贈者當然希望善款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出效用,而善款能否被有效利用,既要在資金分配上更能尊重捐贈者意愿,更應在具體實施中,盡可能讓捐贈者掌握進展第一手資料,讓人感覺所捐款物被合理運用。
當然不應排除學生與母校之間的感情問題,學校如果更能人性化,更能激發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更能令一個學生留戀,感恩之心才能油然而生。張磊捐贈耶魯的善舉理應為人稱道,也理應引起國內教育界的反思,到底是什么成為阻礙捐贈者反哺母校的障礙?
背景事件
“中國畢業生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1月8日,環球網報道的這則新聞引起廣大網民的熱烈討論。一時間,據稱為HCM(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建人的張磊立刻被網友展開“人肉搜索”。不少網友對“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高材生幫著人家發展”表示不滿甚至氣憤,也有網友則認為,張磊支配自己所賺得的錢根本無可厚非。
觀點摘要
■失落之余,我們還有一種深深的焦慮感,不但是對888萬8888美元巨額捐款“流失”的焦慮,更有對人才流失的一種深深的焦慮感。
■教育功利化不僅僅體現在教育者的“變節”,更因一些大學動輒以校慶等名目,以大擺點鈔機的特殊方式,熱情“恭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