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2 08:54 南方都市報
作者:成慶
最近,一位畢業自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學生張磊宣布,將會向該學院捐一個十足的“中國式財富文化意味”的數目———8888888美元。這則新聞在國內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位張磊畢竟曾是炎黃子孫,不回來報答“黃土地”,反而將大筆錢捐給呆過四年的美國大學,說得好聽點是“忘本”,說得難聽點那就是“數典忘祖”。
張磊捐給耶魯大學的原因,他未詳說,卻有一番公開告白,“耶魯改變了我一生”。既然他本人并未進一步闡述,我們也不好妄加揣度耶魯如何改變人生。但從一般美國大學的理念來看,大學乃是一鼓勵自由發展,崇尚個人成長的“教育共同體”,而不僅僅是一個“前門收錢,后門蓋章”的文憑流水線,它是一個將每位學生視為有個人尊嚴,有個體價值,并且值得為其花費心力栽培的共同體,這一點耶魯大學當然更是個中翹楚。
在這樣的共同體里面,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校方與學生之間,固然存在繳費上學之類的現代市場化的利益關系,但更為重要的,它至少還是承襲了西方大學的主流價值傳統,在觀念上會賦予這些關系一種“真實的溫情感”。也就是說,教育是一項面對“人之靈魂”的事業,大學應該充分地去理解各個成員,尊重他們的選擇,表面上大家就算特立獨行,但是有一種共同的“大學價值觀”團結彼此,凝聚人心,這就是“共同體的認同”。
這種認同對于外人而言,可以通過一些細節看出端倪,比如筆者曾在波士頓學院(BC)訪問,此校雖為天主教學校,但是除了神學系這些比較特別的院系外,其他與普通院校別無二致。對于BC而言,鷹是學校的圖騰與標記,無論是校服還是學校各種體育比賽,你都可以看到無數的“鷹”在翱翔,有如一片磚紅色的海洋,這種集體認同感,通過體育活動等集體性的儀式得以充分表達,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認同的根基,實際上存在于日常學習生活的點滴之間。
筆者所訪問的政治科學系,是個規模較小的系科,它的某些專業領域每年招收博士不過兩三人,教授也只有六七名。這一方面是因為經費有限,無力承擔博士的獎學金;另一方面,博士階段的教育更需精心設計,學生一多,教授無暇照顧,反而是耽擱學生。所以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導師沒帶幾個學生,卻總是忙忙碌碌。盡管美國人不會喜歡刨根問底地打聽學生的家庭底細,但是他們在教育方面,卻是充分地給予學生以自由與選擇的機會,當你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得到老師的解疑,當你有心自由發展的時候,學校也會給你足夠的寬容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能善用資源,主動融入校園,不僅眼界容易打開,而且也能獲得學校敞開給學生的所有可能資源,既公平,也夠大方。有人說張磊不愛鄉土,不愛母校人民大學,甚至不愛“母國”,面對這樣的評論,我們或許要套用一句名言,“不要問你為母校做過什么,要問問母校為你做過什么”。生于何地,長于何地,是上天造物安排的宿命,但是認同何地,卻是要靠“文化”與“價值”的魅力。
張磊認同耶魯大學,絕不僅僅是依靠它的金字招牌覓得金飯碗,他如此大手筆地反哺母校,一定是因為這樣一種充分尊重個人、公平且自由的“教育共同體文化”,讓其感受到某些不同于國內大學的地方,而這才是為什么我們的大學絞盡腦汁,也無法具備“認同魅力”的根源所在。
來源:南方報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