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1-11 10:40:08 世界能源金融網
連日來,諸多媒體報道稱,為優化教師隊伍,我國有代課教師的大部分地區正在進行最后的清退。這意味著,代課教師將在我國成為歷史。此事旋即引起社會各界對代課教師命運的高度關注。有電視臺主持人甚至為此事在節目中拍案怒斥,稱“同工不同酬是民族的悲劇”,相關視頻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關于今年要最后清退代課教師的消息最早起源于四年前教育部的一次新聞發布會,當時新聞發言人宣布,“預計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將把44.8萬中小學代課人員全部清退。”這44.8萬代課教師中,分布在農村公辦中小學的大約有30萬人,占總數的5.9%。數字可知,“清退”實質上影響的主要是鄉村代課教師。
從已經被清退的代課教師的情況看,一些地方政府為他們的離開所支付代價確實很難談得上“公平”兩字。據了解,代課教師們拿到的一次清退費按照教齡長短各有不等,地區不同也有所不同差異,在甘肅省渭源縣,15年以上的800元,10-15年的600元,5-10年500元,5年以內300元。以當地一名叫王安治的老教師為例,他從1974年就開始在當地小學代課,因為中間停了1年而不符合轉正條件,在2009年9月被清退時只拿到600元補償金。
鄉村代課教師作為一個群體以其吃苦耐勞、無私奉獻、默默無聞的精神,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奉獻了幾十年,其貢獻有目共睹,最終以如此低廉的代價告別歷史舞臺,實在令人憤懣,扼腕嘆息。
對于“清退”,教育部給出的理由是“為了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這理由聽起來不可謂不堂皇,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卻在事實上傷害了幾十萬代課教師,激怒了無數公眾。先不說使用“清退”這兩個字間包含的無情與輕視等感情因素,也不說代課教師們為國家培養人才做出的巨大貢獻,不提感謝,不講榮退,不計功勞,僅僅是看在他們幾十年來默默工作在那些公辦教師不愿去的窮縣僻壤--這份“苦勞”上,僅僅是出于基本的公平,他們也應該獲得與付出基本相當的補償吧。中國現在已經是排名全球前三的經濟大國,幾千億上萬億的資金使用都已不少見,這區區600元補償金,它體現的是對代課教師這個鄉村知識分子群體勞動力的低廉定價,更體現了某些人良知的低廉售價。
深層次的問題是,在如此低價、簡陋、被輕視的條件下,為什么鄉村教師們仍舊那么珍惜他們的工作崗位?他們道德的高潔、靈魂的高尚當然是一個原因,更主要則是因為,在當下的中國鄉村里,土生知識分子的生存空間并不大,可為稻粱謀又足以安置精神與靈魂的謀生之路并不多。對于那些不愿意或不能去大城市,不適應農活,無意于工商的鄉村知識分子來說,除了教師,還能干什么呢?
2008年初,湖南省隆回縣340名農村代課教師給教育部發出過一封公開信。信中說:“盡管我們工作量比公辦教師重,工作條件比公辦教師艱苦,教學成果不比公辦教師差,待遇卻和公辦教師有天壤之別。我們每月工資四百余元(一年只發十個月),不到公辦教師收入的四分之一,而且沒有任何其他保障”。信中講了一個凄慘的故事。劉慕君老師代課21年,落下了很多疾病。生活也因治病而窮困不堪。因為代課教師沒有任何醫療保障, 2006年她不顧病魔纏身,暫時放棄代課,去深圳打工治病。不到一年撒手人寰。臨終前,她萬分痛悔地說:“是代課毀了我的一生,是代課代去了我的命!”
急劇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已經把鄉村的血液幾乎抽干,大城市不但把鄉村的壯勞力吸走,也把整個知識階層幾乎全盤端走,過去,尚有鄉紳群體維系著農村知識階層的余脈,現在,大概也就只剩下鄉村教師了--包括本土公辦的、代課的老師,不包括有服務年限的“特崗教師”。從這個角度講,那幾十萬代課教師對于鄉村來說其實比金子還珍貴,他們是流淌在鄉村里的本體知識血液,他們身居農業文明和傳統文化氛圍中,社會使命感強,道德示范作用大,他們的道德人格、精神氣質、品格形象乃至言談舉止都影響著無數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長。如果連這些人都無法在農村安身立命而被迫出走的話,那中國的農村就真將是貧瘠的只剩下黃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