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7 08:58
方云鳳 據報道,上海同濟大學一名教授,給學生出的一門公共理論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期末試卷,就是抄襲另一所高校幾年前的一份試卷。這位教授沒有想到,這份試卷會上了互聯網,有同學在復習時下載了。由于是開卷考,這些同學便帶著這份試卷及答案進了考場,于是東窗事發。 事情發生后,這名教授已在網上兩次向學校和學生致歉,認為是自己工作態度不認真,未能正確履行命題教師應該履行的職責,偷懶的想法占了上風,才造成了這次的錯誤。 輕視教學與考試,在大學里其實并不是個別現象,這種“偷懶的想法”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教師的幸福,桃李滿天下是他們的理想。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卻失去了理想,不再有這種幸福感,論文抄襲、試卷抄襲、學術造假等頻頻上演,造假者中不乏碩導、博導級別的知名學者和教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也說,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責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從古至今,這都是教師的首要職責。那么,高校教師的理想緣何丟失?是誰剝奪了他們的幸福? 現在高校普遍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輕上課的現象。衡量高校的“檔次”,科研成果成為首要標準;衡量教師的“檔次”,論文成為首要甚至唯一的標準。“檔次”成了校長的GDP,“論文”成了教師的GDP。這種導向,造成了高校教師人人都在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發論文。發論文已成了高校教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學與考試倒成了次要的工作。教師課上得再好,沒有論文也是白搭。報上曾有報道,一教師常年專心于教學,上課上得非常精彩,深受歷屆學生好評,但就是因為沒有發表論文,他只能當一輩子的老講師,高級職稱永遠與他無緣?,F在,像這種專心致志于教學的大學教師是越來越少了。抓教學吃力不討好,論文發出來可是看得見的成果,有誰還會這么傻呢? 教育是百年大計、立國之本。高校作為知識的象牙塔,追求真理、崇尚科學歷來是它的神圣使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是它的光榮職責。大學教師當然不愿辱其使命和職責,但往往又無可奈何,大環境使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首先反思,并改變目前的大學考核、評級機制,完善大學教學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否則,造假之風還會盛行,誤人誤國。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