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21日 07:16 來源:北京晨報 佟彤
南京大學等5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聯考作文題出現一首“怪詩”,這是現代派詩人林亨泰的《二倍距離》:“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原題是:這首短詩在語言和形式上都很奇特,發表以后引起爭議,有褒有貶,你認為這首詩包含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嗎?它是否體現了審美獨創性,結合你的讀書積累和人生體驗,就你感受最深刻的一個方面(不求面面俱到),寫一段300字以內的品評文字。
有考生稱被這首“怪異”的詩歌折磨得暈頭轉向,有老師說這道題“高估了學生鑒賞能力”。相關負責人的解釋是,該作文留給學生的空間非常寬裕,只要能表現出獨到的、創造性的思維品質,表現出廣博的閱讀面,無論對該詩內涵和審美價值進行肯定或否定的作文,都可拿到高分,只要你能自圓其說,并稱讀不懂而無從下筆的學生不是學校想招的,得高分的恰恰是從批評角度入手的。
大學自主招生是近年來的新舉措,所謂“自主”,在考題上就有了更多的空間。和全國統一高考相比,自主招生對學生的素質乃至綜合能力的考察可以徹底跳出原有套路,和應試教育拉開距離,所以與其說是考學生,不如說是考現行的教育。按照這個思路去理解,這個怪題只是類似考試的開端而已。
溫總理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這個不適應就包括創新型人才的匱乏和創造能力的匱乏,這和多年難以徹底改變的應試教育有很大關系。但畢竟每個學生最終都不能逃過統一高考一關,對應試教育的非議也只能做做表面文章。而自主招生的出現似乎第一次撼動了統一高考的“霸主”地位,這樣的考察創造能力的考題只是撼動的開始。
有學者稱:高考很公平,無數貧窮孩子因此成了才,但高考同時是個“獨木橋”,為了爬上這個“獨木橋”,現行的教育摸索出了速成的捷徑,在這個捷徑中,孩子的創造力在喪失。為此我們不斷地改,但這些改革都是把“獨木橋”改成了“獨鋼橋”、“獨銀橋”,始終沒有改變“獨”的本性,這也是教育改革方式多多,但總則仍不離應試的根源。現在開始的自主招生顯然是要在“獨木橋”之外搭建多座橋,為爭搶“獨木橋”帶來的諸多問題才能得以根本的解決。所以,雖然不能全面肯定如此怪題,但至少已經在提醒中國教育,應試教育確實來日無多了。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