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 23:58:22 紅網
重慶市彭水縣山區學校有3萬余名孩子和老師,因學校無力建食堂,他們吃不上午飯,很多孩子天不亮在家吃了早飯后,要等到天黑回家才能吃上第二頓飯。大多數孩子身高和體重嚴重不達標。(據2009年1月21日《華西都市報》)
令筆者熱眼溢框而出的,是這條消息所配發那幅《山區小學無力建食堂,學生無午餐灌自來水》圖片及文字說明:“14日,距縣城66公里山路的重慶彭水縣朗溪鄉中心校很冷。一年級7歲的王婭坐在教室第一排。中午1時20分,放上午學后,同桌的冉詩鑫拿出個橘子,看著他嚼動的嘴,王婭吞了一下口水,走出教室。她覺得有些口渴,就走到操場邊的自來水龍頭前,彎著腰,將嘴湊過去。冰冷的水灌進領口,她打了個冷顫。太餓了,她又多喝了幾口。”看過“米不夠,水來湊”的,但沒看過“學生們餓得荒,自來水充食糧”的,筆者真的為彭水縣山區里學生娃們的身心健康捏把汗啊!
矛盾是無窮無盡的,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就會跟上來。任何一項制度的確立都不能搞一勞永逸。國家實行義務教育后,農民子女終于可以不花錢就讀書了,這使一大批因家庭貧窮而失學的孩子重返課堂。然而,沒有錢讀不起書的舊矛盾解決了,餓著肚子讀書的新矛盾又接踵而至。如今,學生吃午餐難已成為困擾不少農村學校和家庭的“老大難”。
目前,我國農村小學校基本實行走讀制。尤其是隨著多年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農村適齡入學兒童呈逐年下降的減少趨勢,有的班級只有幾名學生,有的學校學生也就幾十名。為此,各地紛紛撤并生源少的學校,調整學校的布局,致使若干個行政村擁有一所小學的狀況比較普遍。受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的影響,農村小學大都無力建學生食堂,甚至缺乏必要的熱飯設施和開水保障。對于那些離家路途較遠的學生來說,午餐便成了一道難題。同時,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大量的“留守兒童”由“空巢”老人們來照料,吃飯不及時、營養跟不上等問題日益凸顯。
事實上,農村小學生午餐問題看似不大,但其潛在的影響力卻不小。農村娃們餓著肚子進課堂讀書,折射出了農村義務教育制度完善工作的滯后,也是義務教育的一道暗傷。事實說明,農村小學生午餐問題也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讓孩子們吃得飽吃得好再走進課堂讀書,才能確保他們幼小身心的健康成長;孩子們坐在課堂里肚子不空,家長勤勞致富奔小康中才能心里不荒;學生娃在校午餐有著落,也能使老師和校領導少分心走神,有利于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教學工作。農村小學生午餐問題是大事、實事,解決了是好事。
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村小學生吃午餐難的問題,仍然需要順著實施義務教育的思路尋找辦法,即由政府買單,享受“免費午餐”。在有效調整農村小學布局的基礎上,將希望工程資金向“綠色食堂”建設上適當傾斜,建設和管理好學生食堂。在這方面,一些地方已經進行了嘗試,普遍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比如,廣西柳州市所轄的融安、三江、融水等三縣縣城以外的農村戶口學生每人每年可享受200天的“免費午餐”,伙食標準為每人每餐2元,伙食費由市、縣財政負擔(據2008年9月15日《光明日報》)。
筆者頗感欣慰地看到,彭水山區小學生午餐有著落了。20日重慶晚報《山里學生娃,明天的午餐在哪里》報道刊發后,重慶市部分餐飲界人士表示將幫助孩子們盡快吃上熱騰騰的午餐。同時,出席重慶兩會的一些代表委員看到報道時流下了眼淚,眾多餐飲界代表委員表示要到彭水為孩子們建食堂。彭水縣委書記蒲陽表示:“請孩子們放心,我們一定會解決好你們在學校的吃飯和住宿問題”,市教委也派專人奔赴彭水調研(據1月21日《重慶晚報》)。但愿全國所有山區的學生娃們都能和彭水的孩子一樣,每天中午都能在學校吃上一頓“熱騰騰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