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29日 11:28:36 北京晨報
據(jù)1月24日《長江日報》報道,上海市同濟、華東師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測試密集舉行,考生人數(shù)逾萬。有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語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數(shù)學和英語兩科。據(jù)一位高校招辦老師解釋,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語不考語文,是因為英語有利于學生的學科發(fā)展,英語不好往往沒有前途。 ■支持 節(jié)約了招考成本 語文是中華民族的母語,也是其他各學科的基礎,因此語文是我們的必修課。但是,必修課并非是必考課。譬如高校自主招生,相比普通高考具有本質區(qū)別,主要是側重于選拔專業(yè)人才,特別是招收理科學生,就根本沒有必要考語文。這是因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考試其他學科,一樣可以檢驗考生的語文能力。如數(shù)理化的部分考題,就是直接用文字回答的;特別是一些解析題,既考查了考生分析判斷問題及邏輯思維能力,又檢驗了考生用中文闡述事件的水平;就是英語考試,英譯漢等也占了試題的很大比重。可以說,考試其他學科,也間接考試了語文。 由此可見,不再單獨考試語文,既避免了重復考試,節(jié)約了教育資源、特別是節(jié)約了招考成本,又減輕了考生的學業(yè)負擔及應考壓力;更重要的是,更加體現(xiàn)了高校自主招生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則。張西流 既然招生自主 別讓高校為難 既然是政策和上級規(guī)定的高校自主招生權,就應該完全和充分地體現(xiàn)出高校招生的“自主性”來。如果在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過程中,上級部門干涉過多,或社會公眾干預過多,甚至被部分人的意見所左右,恐怕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反而“被自主”。 高校自主招生就應該有自己的側重點,也必須有著獨特的培養(yǎng)人才傾向,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各大學都“千人一面”,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不是人才,而是“產(chǎn)品”,也就意味著教育的失敗。自主招生的前提就是讓各高校“自主”,只要程序是公平公正的,只要招生的考錄課目是經(jīng)過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的,就應該對高校放手、放權。如果一邊高喊著破除應試教育弊端,另一方面又對“自主招生”多方掣肘,指指戳戳、說三道四,只會令高校左右為難,也背離了自主招生的本意。畢曉哲 語文缺席 與學科歧視無關 很多人將如今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矛頭指向這些學校的招考,甚至媒體也用“學科歧視”這樣的字眼表明自己的傾向。但我以為,從自主招考學校選拔專業(yè)人才的角度上說,不考語文是招生院校根據(jù)其自身優(yōu)勢和特點做出的選擇,不等于學科歧視。退一步說,即便考了語文,也不能將語文成績與人文素質相等同。 首先,大學教育的任務與高中以下的基礎教育不同,大學原本就是專業(yè)及專長的教育,學校根據(jù)自身優(yōu)勢選拔出在某一方面學有專長的學生原本就無可厚非。其次,僅憑一張試卷就能測試出一個學生真正的人文素質嗎?只能說這是把語文考試過度拔高了。最后,不考語文不等于放棄語文學習及人文素質提高。語文及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不僅僅是基礎教育的事情,大學更應該為學生豐富知識、提高文化底蘊提供良好的氛圍。大學期間,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可以說,此時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階段。如何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自覺自愿地去學習傳統(tǒng)文化、增加文化底蘊是大學教育者更應著重考慮的問題。邱巾 ■反對 何必妄自菲薄 母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重視傳承自己的母語,法、德等國家甚至拒絕在自己的文字中夾雜英文。在法國的街道上,如果你用英語和他們說話,他們可能不理你,即使他們懂。而我們在國內召開的學術會議有時竟然要求全部用英文發(fā)言,甚至現(xiàn)在某些國內大學招生只考英文,這真是一種絕妙的諷刺! 我們可以想象,在以高考為指揮棒的中國,如果在升學考試中取消語文考試意味著什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高考取消語文,初中的語文將成為“最后一課”,中考取消語文,小學的語文將是“最后一課”,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現(xiàn)在英語處于強勢地位,這是事實。但越是這樣,我們越應該感到學習漢語、推廣漢語的重要性,而不是棄之不用。外語和電腦、開車一樣,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母語卻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我們的根!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外語上升到超越母語的程度,漢語作為聯(lián)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更不應該妄自菲薄。劉昌海 滑向了功利教育 討論漢語重要,還是英語重要,這是個偽問題。懂英語,只是向我們打開了一扇語言窗戶,讓我們更了解世界。而漢語則是我們的根。我知道有很多居住在外國的華人,他們雖然和外國人說的是英語,但在家里,卻常常說漢語,因為他們始終記著自己是中國人。 從實用的角度看,學好英語似乎要比學好漢語更實用些,因為對英語的要求似乎更多些;從個人的成長來看,我們強調學生學好英語也是沒有錯的,畢竟多掌握一門語言,只會有利于我們的事業(yè)發(fā)展。但片面強調英語,甚至為了強調英語而故意將漢語壓下,明顯是不正確的。 我們的教育已經(jīng)滑向了功利教育。在功利教育的背景下,考試就是指揮棒,如果考試時不考哪一門,這一門就不會被重視。這已經(jīng)是心照不宣的教育潛規(guī)則。雖然只是自主招生不考語文,但無疑卻起著很壞的暗示作用,這種暗示會對中小學的語文教育起著很深的壞影響,會使本就很脆弱的語文意識更加脆弱,同時脆弱的還有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熱情。濱兵 漢語邊緣化 與“高震東宣言” 雖然學好英文有助于學生查資料,可這種“拿來主義”仍要建立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民族文化基礎上,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失去了發(fā)展平衡。這使我想到了臺灣忠信高級工商學校的做法。在臺灣各大報紙上,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廣告“只招忠信畢業(yè)生”,因為他們吃中國飯、說中國話、過中國節(jié)和穿中國人服裝的振興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做得很好。他們的英語教學是全臺灣最好的,英語教材上都印著校長高震東的話:“中國人學英文是我們的國恥行為,學英文是中國最可悲的行為,但我們不能不學,因為別人超過了我們,‘敵人’槍炮、科學壓過了我們。今天我們必須學習他們的科學,然后才能超過他們……” 慷慨激越的“高震東宣言”絕對不是狹隘的“民粹論”,更不是閉關自守的思想封閉、觀點對立,而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教育冷靜、教育獨立和精神自尊,這種登高呼號、高瞻遠矚的教育觀才更符合民族利益,更有教育遠見。劉克梅 ■觀察 弱勢文化心態(tài)的體現(xiàn) 對過度熱捧英語的現(xiàn)象不必過度焦灼,說到底,這是一種弱勢文化心態(tài)的體現(xiàn)。國民熱衷過洋節(jié)也好,英語的教學地位比語文高也好,不僅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心理需要和價值選擇,更是由我們本土文化的國際地位決定的。漢語的盛行,需要足夠強勢的本土文化體系,否則難以支撐國民的文化自信。而缺乏心理優(yōu)勢僅僅來自于官方意圖的振興漢語當然是句空談。 其實,看重英語不是中國專有現(xiàn)象,任何文明都有功利性,誰強跟誰走、誰強圍誰轉,是全球文化循環(huán)、碰撞、融合的一大默契和自然法則,近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的抬高,引發(fā)了許多國家的漢語熱、孔子熱,就是國家實力的強弱轉化施加給文化心態(tài)的微妙影響。但任何國家文明對于強勢文化的追逐,都不可脫離母國文明的基礎。我們看到,西方國家驟起的中國熱,都只是體現(xiàn)了對新興文化的重視、兼容,學習先進文化,更多是工具性的,不可脫離服務于本土文化這一根本主題。 作為國際影響力日益突出的中國,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反而一味借重西方文化的固有影響力,對英語的應用就可能走偏,更容易淪失我們自己的優(yōu)勢和先機。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向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的學習,為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文明奠定了基礎,但也滋生了積重難返的弱國弱民心態(tài):我們不是最善于吸收別人的先進,而是處處比照出自己的弱小,英語不好就沒有前途正是此種心態(tài)的直觀顯現(xiàn)。
來源:華龍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