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3 02:04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一些大學功利化,什么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月26日上午在聽取來自科教文衛體各界的10位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時深有感觸地說,“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2月2日新華社)
1998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此后,我國推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985工程”。從1999年起到現在, “985工程”已經實施11年,位列“985”建設行列的高校已經達到43所。如今,在一些高校興奮地盤點自己的一流戰果的今天,溫總理指出大學的功利化是“要命”的問題,強調“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值得高等教育界深刻反思。
是什么導致大學的功利化?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過去十多年間,采取了兩大戰略,一是將重點建設的大學列入“985工程”,給予這些學校重點投入,同時給予這些學校更高的行政地位——有31所高校的黨委書記和校長,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工程中被提升為副部長級干部;二是學校制訂數量攻略,采取時間表法,各校均設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時間表,比如,清華在2010年、北大在2015年、浙大在2017年“預計”建成世界一流,為了“盡快”達到目標,不少大學給教授下指標,要求每年寫多少論文、做多少課題、搞多少經費。
從這兩大戰略中,所見的一是錢,二是官,三是數字。這也正是當前大學領導和教授們談論最多的話題,誰的課題錢多(資源多),誰的官做得大(是處級還是廳級),誰產出的論文多、專利多。轟轟烈烈的一流大學建設工程,在一些地方就變為搶資源、爭官位、搞政績。這就是溫總理所指出的要命的問題。
對少數大學重點投資沒有錯,很多發達國家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時也采取這種辦法,但是,給予這些重點建設的大學提升行政級別,則是很不應該,這不但讓大學處于不平等競爭(以前本科院校最多正廳級),更加重了大學的行政化色彩,大學行政機構日益臃腫不說,大學的教育價值和學術價值導向,轉為官場價值導向,追求短期政績幾乎是所有副部長級大學領導的一致選擇。同時,在增加大學投入時,沒有建立大學內部的民主管理制度,更不應該。投向高校的錢,所產出的不是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而是鋪得越來越大的排場,以及一堆展示政績的論著“成果”。教育和學術的腐敗,讓我國大學陷入了信任危機。
要讓大學有自己獨特的靈魂,唯一的選擇,是大學去官化、去行政化,這是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回歸。對于我國的大學來說,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基本的現代大學制度。具體來說,就是無法自主辦學、學術自治、教授治校和學生自治——沒有辦學自主權,大學聽行政命令辦學,其結局自然是千校一面;沒有學術自治,學術資源的配置、學術評價由行政主導,必然難有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沒有教授治校,大學的辦學很難堅持教育規律和學術規律;沒有學生自治,受教育者的權益難以得到尊重和維護,學校也就沒有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服務的競爭壓力。
過去十多年來,包括取消大學行政級別、探索建立大學理事會制度、推行學術權與行政權分離在內,有關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呼聲高漲。但愿溫總理的話,能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帶來新的氣象,通過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突破多年困擾大學發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