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1 02:16:00 來源: 漢網-武漢晨報(武漢)
1.博士不多 博士帽很多 中國內地有獲準授予學士學位高校700余所,美國有1000余所,但美國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只有253所,而我國卻超過310所——博士教育已成“飯碗教育”。 吳苾雯在書中介紹,博士教育旨在培養學術研究人才,但調查顯示,近半數博士畢業生進入公務員隊伍,“做學問的”約20%;超過四成讀博者是因找工作不順利,另有近四成是為獲得進入“高校”或科研單位的“敲門磚”。在職官員或商界老板甚至能不親自考試或寫論文就獲得博士學位。中國不是博士多了,而是博士帽多了。 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透露,我國博士生招生數,1982年為302人,2007年達到58002人,增加了192倍。與此同時,博士生導師數量遠不能滿足,人均帶博士研究生數量為5.77人,高于國外人均2~3人。 著名學者熊丙奇稱,正是對“博士頭銜”的畸形需要,導致博士大擴招,而培養質量急劇下降。 2.校長當官 級別不低 “現在許多大學校長已經官員化,行政級別都不低。大多校長為‘副部級’,一般省屬高校校長是‘正廳級’,高職院校校長達到‘副廳級’;而一定級別的官員也順利成為高校‘博導’、‘碩導’。” 吳苾雯稱,隨意走進一所重點高校,許多處長名片上,有著“教授”、“研究員”頭銜,此謂“學而優則仕”;而一些國家部委,博士比例占到總數一半左右;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高校集中省份,省部級、司局級、縣處級攻讀博士已成潮流,此謂“仕而優則學”。 于是,博導與官員結成“師生關系”達到“合作共贏”,官員順利獲得博士帽,有利于仕途進步;導師順利拿到科研項目,獲得可觀經濟利益。企業老板們也以交納巨額學費躋身博士行列,通過投放科研經費、校企合作方式,戴上“教授”頭銜。 3.英語擋路 難樹人才 2005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丹青向校方提交辭職報告,作為藝術類博導,他四年未能招到一名碩士生,原因為“考生政治、英語”未過關,一位考生兩次均以專業最高分入圍,最終因政治或英語差一分被卡在門外。 不僅招生如此,畢業亦如此,英語不達到某個級別,不能順利畢業,是各高校的“潛規則”。許多學生被逼在大學期間,將英語視為最重要課程,而大學語文則成為最先被拋棄的課程。 陳丹青憤然指出,自己辭的不是職,而是體制。 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認為,改變中國大學現狀,首先要重建中國大學精神,就是“教育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 4.論文造假 越來越“牛” 2008年至今,全國各高校不斷曝出“論文造假”事件,主人公也由“研究生”升為“教授”、“博導”、“大學校長”乃至“院士”。抄襲方式由“最牛”變為“更牛”。如湖北工業大學老師胡某的碩士論文,除“致謝辭”外,與被抄襲論文竟一字不差,而且順利通過審查,獲得華中師大自考碩士學位。 調查顯示,對于以上“學術不端行為”,竟有近四成博士認為“值得同情”,23%的博士認為“可以原諒”。 專家認為,論文抄襲源于當前教育體制缺陷:學生為畢業抄論文,教師為職稱、經費抄論文。華中師大原校長章開沅教授指出,學術道德喪失、學術規范缺失,與量化的職稱評審制度和學術評價標準有關。一些高校為追求所謂“一流”制定極高的文章發表等指標,一些學術期刊為贏利,只要給錢就發論文。 5.教材老舊 催生“逃課” 對部分大學生,“中國退學網”并不陌生,創辦者是位25歲的年輕人,2004年從一所名校退學。退學網統計顯示,退學者中,不乏北大、清華、浙大、武大等名校的學生。 專家稱,計劃教育無視學生興趣,衙門化管理剝奪老師權利,壟斷體制影響社會辦學積極性。改革開放30年,仍然用統一招生、統一考試、統一大綱、統一教材。 關于校園逃課調查顯示,基礎課逃課率在25%以上,專業課在20%左右,至于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史等公共課逃課率在50%以上。多數學生抱怨老師上課內容、形式太死板。大學課本太舊,如現行《古代漢語》是1981年4月第二版,計算機教材遠跟不上發展的速度。被學生戲稱,20年前教材,10年前教法,當代的學生。 學生感嘆:大學教育,應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目前大學成了“教育工廠”,學生則是流水線上千人一面的產品。 6.填報專業 糊里糊涂 學者估計,在校大學生中,近四成學生學非所好,原因只是報考大學時糊里糊涂填的志愿。
讀書的學生,填志愿的權力卻并不在他們手上,有的是滿足家長心愿;更多考生,并不了解所謂“專業”,只根據考分填報;還有部分考生因經濟原因,按學費高低選專業。“上大學是人生一次重大選擇,當事人卻沒有選擇能力,或是輕易放棄選擇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另一方面,進入高校后,學生不能自由轉專業,即使讓5%的學生轉專業,但相對40%的需求群體而言,該比例顯然太小。
可喜的是,我省高校早給學生了機會,武大上世紀80年代已允許學生跨專業選修課程。進入21世紀,在漢七所部屬高校實行“七校聯合辦學模式”、部省高校共建、華師等15所含師范專業的高校聯合辦學等,給學生選擇心儀學校和專業提供了機會。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