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25 0:06:13 紅網
初中畢業后,原本可以繼續讀高中的羅新虎,看著外出打工的村里人都掙了錢,選擇了輟學打工。在羅新虎所在的甘肅省兩當縣楊店鄉豆坪村,很多他的同齡人都選擇與他近乎相同的道路。這些孩子在進入城市務工后,逐漸暴露出知識技能欠缺,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城市與農村的巨大差異使得他們往往不知所措,一些孩子甚至誤入歧途。而這些問題本可以在農村基礎教育中得到解決,但是他們卻過早的要在社會中摸索。(據中國青年報2月23日報道)
農村基礎教育做了些什么?從該則新聞報道中,我們感受到的只有失敗。時下,世人都比較關注因貧困失學的孩童,無意間忽視了主動輟學的少年。誠然,這些主動放棄學業的少年多半是因為成績不好。可高額的教育支出與從中能收獲到的回報,這之間的差距才應是真正誘因。學生在學校學什么?按今天的教育思維更多的簡化為學書本知識。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則往往淪為了教育部門來檢查教學工作時貼出的標語。
說實話,不讀書去打工究竟能有怎樣的未來,大家早已心照不宣。可是目前的職業教育確實搞的也不好。許多職業教育學校學生實習操作都成了問題,更談不上進行“愛”的教育。許多職業學校學生“愛”的教育沒學會,愛的教育倒學的滴水不漏。而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則依賴于蒙、拐、騙學生,如此的惡性循環導致了職業教育搞不起來。廣大農村學子對此也無可奈何,而另一邊的中學教育則過分注重升學率,考試成績。對于差生而言,實用的東西并不多。因此輟學成為了農村學子普遍的選擇。“讀書是為了什么”問小學生,小學生會說考初中,問初中生,初中生則會說是為了考高中。高中生呢?全民都會一起回答考大學!于是乎一輪又一輪的教育改革在此追求升學跳“農”門的邏輯下始終跳不出應試教育的怪圈。
將讀書視作跳“農”門的唯一途徑,這有些許可笑。今日之中國早已告別封建社會。那種“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科考故事早已經失去了復制的土壤。況且今日之中國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道路已經日趨多元化。然則讀書錯了?不,讀書并沒有錯。單純的追求考試成績,書本知識才是錯。
談起解決之道,人們總要說要加強素質教育建設云云。而筆者看來,教育要想改變,所要做的第一工作就是改變現有的考核制度。試想千改萬改,考核制度沒有改。基層一線的教師,教育主管部門如何去操作呢?繁重的教學評估壓力使得老師們在課堂四十分鐘外無暇顧及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更談不上全面的素質教育。如此思潮下想要辦好素質教育更是成了一紙空談。
因此,余以為只有大刀闊斧的進行教育評估制度的改革,才能真正將歷年來的教育改革訴求貫徹到位,才不至于又穿起新鞋,走上老路,才會使各類千奇百怪的當代儒林外史漸漸變得無史可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