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06日 08:47:39 來源:揚州日報
全國兩會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公開征求意見稿一經公布,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擇校、減負、高考……多年來,一系列中國教育領域特有的詞匯已然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詞。
如何實現教育公平,上學何時不再“難”?作為民生領域的重點話題之一,在全國兩會上,教育話題引發代表委員們的強烈關注。
名校辦民校極大浪費資源
“名校辦民校”,是許多地方名校開設的又一種辦學模式。大批公立“名校”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為名,紛紛“下水”開辦民辦學校,將義務教育段學生招收成了高收費的“擇校生”。在兩會上,這一做法受到了代表委員的強烈抨擊。
“名校里面辦民校,這是對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來自鹽城的全國人大代表蔣婉求,這位曾促使國家出臺政策將中小學教師納入公務員序列管理的推動者,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痛批此現象。她指出,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資源的公平,不能讓優質教育資源僅為有錢人服務。
由于優質資源集中到某一個地方以后,引起許多農村的孩子輟學,使我們的義務教育得不到保證。蔣婉求痛心地說,學生到學校以后,學不到東西,教學質量太差,環境太差。當前,真正因為經濟輟學的孩子很少,更多的是因為教育資源不好,覺得學不到東西。
當前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新一輪“讀書無用論”。許多代表認為,我們要分析這背后的幾個因素。全國人大代表徐龍指出,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點,教育的不公平,是人生起點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會不公平。教育公平涉及億萬人家,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個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區域、城鄉和人群之間的教育差別必須消除。
讓孩子們享受一樣的教育
當一些學生在大學校園里,開著名車、吃著海鮮、穿著名牌時,還有一些學生就著咸菜吃饅頭、穿著襤褸,為每個學期的學費忙碌;當一些名校拿到國家高額的教育經費時,更多的普通學校卻沒有經費引進師資、修建校舍、改善環境。這些都凸顯了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資源分配不公平。
一些來自基層的教育代表深有感觸地說,長期以來,許多地方的學校發展采取的是一種以“點”帶“面”的思路,過度強調了“示范”,忽略了教育公平,農村教育與城區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眼下,重點學校基礎本來不錯,政府還在“錦上添花”,不斷增加撥款和添置設備;而廣大的農村學校、偏僻的山鄉學校校舍陳舊、師資匱乏,卻沒有“雪中送炭”給予特別關照。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邱立成認為,教育公平是起點上的公平,基礎教育是重點保障對象。義務教育的重點任務是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形成惠及全體學生的公平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顧海良、李茵等認為,現階段,在城鄉、區域和學校間存在的明顯教育差距,一定要通過推進教育公平,兼顧城鄉、區域的平衡,提供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加快公共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讓孩子們早日享受一樣的教育。
“強國必先強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國家。”許多代表引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內容如是表示。
優質教育資源要流動起來
教育資源不公是導致教育不公的大問題。代表委員們指出,城市生活條件好,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好教師都被城里吸引走了,落后地區的好教師被發達地區吸引走了,結果形成了馬太效應,越發達的地區和教學質量越高的學校教師資源越豐富,越落后的地區和教學質量越差的學校教師資源越枯竭。
那么,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如何解決?全國人大代表徐龍支招說,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其核心就是要讓教育資源“流動”起來,要“喚醒”教育資源,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轉移,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
要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機制。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認為,首先要讓同一個縣域內的教師收入平等。
他還建議出臺“教師公務員制度”,設立“教育公務員”,以制度保障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也為教師的流動提供制度保證。
代表委員們還建議,對于已經開辦的“名校辦民校”進行體制轉型,要么恢復為真正意義上的公辦“名校”,納入政府的公立教育管理體系;要么轉為真正意義上的“民校”,在明晰學校產權結構、建立基金的基礎上,實行股份化管理。鼓勵民辦學校招收義務教育段學生,由政府按生均經費標準予以適當的財政補貼,差額部分則自付。
推進教育公平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郭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促進教育公平的著力點還有很多,比如去功利、去浮躁、去行政化,強化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督等;同時,實現教育公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努力。(特派記者 暉軍 為華 鄒平)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