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 07:51 荊楚網
在北京地區133名學生進行的一對一的訪談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的人格心理問題并不嚴重;高中雖是問題高發階段,但因高考被掩蓋,而進入大學則表現明顯:約兩成對現實生活感到空虛不安;六成大學生覺得孤獨;有八成認為社會不平等,他們中還有的已發展成憤怒情緒。(中國新聞網 3月5日)
六成的大學生感到孤獨!不知道當你看到這項調查的時候感覺如何,我卻很驚喜。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孤獨,不正是成為偉大人物的必經之道嗎?
思想的獨舞者是孤獨的。漢朝的徐干在《中論·法象》中說:“人性之所簡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獨。夫幽微者,顯之原也;孤獨者,見之端也。是故君子敬孤獨而慎幽微。”由此看來我們的大學生都是思想深厚有修養的,這也正是我們的大學教育所希望看到的啊。大學孤獨才能修的人才輩出!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生物進化論時被認為是褻瀆神靈,他很孤獨郁悶,但后來終于成為科學界的“大腕”。還有哥白尼、梵高等等不都是有名的孤獨者嗎?
當我們的一些大學教育者為此仰天長笑,笑我們的孤獨者如此之多,將來一定會迸發出數不清的思想者、科學家之時,卻不斷的傳來大學生不善交流跳樓、迫于壓力自殺、情殺的消息,于是他們都轉笑為痛了。
他們開始思索大學生的孤獨可能不是那種成為偉人的孤獨,而是消極人生觀的孤獨。這種孤獨似乎在幸福的環境中略帶一些奢侈,猶如一根刺痛大學教育體制中的長針,溫柔的刺傷,長長的疼痛。
當看到一份權威統計:中國17歲以下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大學生心理障礙占16%到25。4%。從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焦慮增加約8%,抑郁增加約7%,敵對心理增加近8%,而自尊等積極心理特從1997年到2007年下降了11%。在這個時候筆者才恍然大悟:哦,終于明白我們的大學為什么培養不出優秀的創新人才了,因為我們的大學生都太孤獨的。
于是大家都開始想解決大學生孤獨的辦法了。首先上海交大最有創意,推出了給畢業生頒發“人格證書”,人格健全自然就是克服了孤獨,更不會成了對社會憤怒的人;接著溫家寶總理直接說到了根上:大學須有自己獨特的靈魂,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
大學生孤獨的深層原因是當前中國大學發展中存在急功近利,要于孤獨中拯救大學生就必須讓大學去功利化,正如施一公所言:“在大學這個本應該是思想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在管理上一刀切,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一個好的大學必須有自己辦學的自主權。”這導致了大學沒有獨特的靈魂,學生沒有獨特的思想,沉寂如灰的校園中怎么會有響亮的爭鳴?甚至有些大學還淪為爭名奪利的名利場!在這悲哀大環境怎么能不使學生們孤獨呢?怎么能使學生們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呢?
真正的孤獨是靈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而這首先需要的就是自由,大學必須脫掉行政化的衣缽,返璞歸真到教育的本質,這樣大學才能擁有獨特靈魂,之后才會有大學生獨立的思考環境、自由的表達氛圍。
等到我們的大學脫掉了功利的外衣,教育才能真正朝著培養創新人才、優秀人才的目標邁進,那時候大學生將不會感到孤獨,更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那時候師以傳業授教為樂,生以求知上進為樂,校園和諧,其樂融融。那時候再有孤獨那就是思想者闡釋深邃內涵的美麗,不再需要我們拯救!
來源:東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