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萬名校長出國取經帶回什么?
2010-03-10

2010年03月10日 08:41:05  來源: 重慶日報

想開這把鎖,還得先除銹。    漫畫/焦海洋

    重慶日報北京電 (記者 何清平)“3年內派出萬名中小學校長到歐美日學習素質教育!”全國兩會期間從教育部傳出的這一消息令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一中校長魯善坤非常期待。“這是非常之舉!”昨日,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魯善坤表示,萬名校長出國取經,將產生強大共振效應:“改變10000名校長的理念,影響10000所學校教育;若每所學校有2000名學生,意味著將有2000萬的學生獲益。”

  美中教育最大差異有兩點

    “改革開放以來,走出國門學習的多是官員,如此大規模的派校長出國取經,還是首次。”魯善坤盛贊這一舉措。

    魯善坤說,18年前,自己曾作為交換教師,在美國待了一年時間,走訪了23所學校,在此期間,魯善坤親身體會到了中美教育之間的差異。

    魯善坤說,美國教育與我們最大的差異有兩點:一方面是在課堂內,非常強調師生的互動交流。老師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師生之間平等交流。“而在我們的課堂上,孩子是被動的接收者,銳氣都被磨平了,長此以往,孩子只能因循守舊。”魯善坤感慨地說,“沒有課堂的民主就沒有自由的交流,而沒有自由的交流,就不會有創新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

    另一方面是在課堂外,美國十分重視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培養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當時,學校每個周都會安排學生到社區去做義工,讓他們深入到家庭,跟別人打交道,培養協作精神和自強能力。”

    美國著重培養“終身能力”,我們培養“應試能力”

    “這段經歷對我后來的辦學理念產生了重大影響。”魯善坤說,“美國的學校,把培養的著力點放在孩子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及與人溝通交流的社會適應能力上。而對于目前國內教育來說,學生是應試工具,升學率是學校和教師追求的最終目標。”他說,這樣的差異,事實上大家都已經意識到了,但國外究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他們的教學理念,才是這些校長學習的關鍵。

    魯善坤記得一件小事,當時他所在的AN BOY中學要舉辦一個“中國日”活動,需要在各個走廊布置介紹中國情況的展板,魯善坤決定自己從網上找資料再制作展板,但該校的校長制止了他,“不,請讓孩子自己動手。”

    這句話給魯善坤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說,美國培養的是孩子終身學習能力,培育合格公民,而我們提供的是一次性的、完成式的應試教育。”魯善坤說。

  指揮棒若不改革,教育仍將“戴著腳鐐跳舞”

    盡管,校長出國取經釋放積極信號,但魯善坤認為,教育指揮棒若不改革,中國教育邁向素質教育之路,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魯善坤曾經歷過一次失敗的課改。1994年,他從美國回到重慶,任八中校長,并于當年開展課程改革。即每天同一時段安排同一門課程,如周一上午安排物理課,初一8個班的學生打破班級限制,按成績分三個等級,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針對性的授課,而學生則自行選擇適合自己學習能力的課去聽。

    課改實施了一年,效果很好,但最后卻不了了之。魯善坤說:“學生成績提高了,但究竟算哪個老師的功勞?”由于教師考評機制未變,老師業績難以評價,最后課改只能不了了之。“現在16年過去了,課改還沒有實現。”

    為此,魯善坤說,“盡管國家改革的決心很大,但改革阻力同樣強大,教育改革之路,還很漫長。”他表示,教育體制沒有根本改變,萬名校長出國取經后,也難有施展空間,“像戴著腳鐐跳舞,左沖右突,在夾縫中求生存。”

來源:新浪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