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健“三步走”上好中學環保課
http://hyf0407.blog.163.com/blog/static/217480120102119748967/
山東省肥城市第一中學教師 張宗健
在中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不應給學生施加過多的應試壓力,而要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孩子們在享受學習的同時,樹立起環境意識,養成環保習慣。
一、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展示最直觀的典型案例。
利用多媒體等方式展示有關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一些案例,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產生保護環境的共鳴。例如,在一次地理課上,我們利用視頻向學生展示了云貴高原某地水土流失的畫面。由于濫伐森林,郁郁蔥蔥的山地變成了光禿禿的石山,河流被淤塞,橋梁被埋沒,水旱災害頻發。這引起了孩子們強烈的視覺刺激和心靈震撼。他們原來只知道陜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沒想到在西南地區環境問題也這么嚴重,這些內容讓學生們認識到保護植被、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二、運用模擬教學、案例教學等方法,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性、趣味性和實踐操作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運用模擬教學、案例教學等方法,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城市垃圾處理》課上,我們就讓幾位同學分別扮演肥城市市長、環保局局長、垃圾處理場場長、環衛工人以及市民,讓他們就如何解決肥城市的垃圾處理問題,依據各自的立場發表演講,然后,讓其他的同學向他們提問,共同尋求解決垃圾處理問題的最優化方案。整堂課氣氛熱烈,智辯與笑聲始終伴隨著同學們。下課后,學生們仍回味無窮,這節課的環境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入社會,開展調查,了解身邊環境問題。
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入社會,學以致用,是同學們最喜聞樂見的。對當地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進行監測和調研。例如,成立河流守望小組,監測流經肥城市區的唯一河流——龍山河的水質變化。通過觀察河水的色度、渾濁度、懸浮物,測定ph值等指標,分析河水水質的變化,尋找污染源,通過向市長信箱和環保局反映情況,并進行追蹤,直到問題解決。
與此同時,還可以以學生為橋梁,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家長,并且積極地向身邊的親友宣傳環保理念,讓更多的家庭選擇綠色生活方式。
實踐證明,只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用心教育學生,用行動感召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并積極向身邊的人宣傳環保理念,倡導綠色消費,我們的生活和家園也必將更加美好!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