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5日 作者:劉堯 來源:浙江日報
浙江師范大學 劉堯
1999年以前,我國大學生總量少,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具有濃厚的精英意識,這種意識很好地促進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發展。1999年以來的大學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后,特別是巨大的就業壓力驅使大學以就業為導向,家長和學生也越來越把高等教育看作職業培訓。大學生的精英認同感越來越淡薄,精英教育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稀缺資源。社會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提出了高等教育如何處理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雙重使命的關系問題,如何開展精英教育已經成為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精英教育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什么是精英?周志成先生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事物之最、身居高位者;二是能力絕佳、擁有資源者;三是理想遠大、追求完美者;四是德才兼備、品行俱佳者。用三個字概括,一是強調精英的“質”,事物之最,德才兼備;二是強調精英的“量”,高居塔尖,數量極少;三是強調精英的“實”,實有地位,現有貢獻。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過于注重精英的顯赫地位,過于注重精英的現實存在,忽視潛在的精英素養或精英意識。
就精英教育而言,在理論和實踐中具有雙重含義:一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教育階段;二是以培養社會精英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人說,精英教育是培養具有高超專門知識技能與強烈責任感人才的教育;有人說,精英教育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總量基礎之上的、由精英教育機構承擔、具有質的規定性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綜合各家觀點,精英教育是以培養精英為目的,貫穿于教育全過程(學前、小學、中學、大學)、全方位(家庭、學校、社會)的人才培養模式。因為,作為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具有“量”的規定性,標志著少數人在享受教育的權利,但培養的并非都是真正意義上的精英;作為培養模式的精英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著重培養社會需要的精英。
精英的產生離不開激烈競爭和艱苦歷練。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后,是否需要進行精英教育?答案是肯定的。精英教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即便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后,精英教育也是不能停歇的。但是,對于如何開展精英教育,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與誤區。比如,有許多大學將“學打高爾夫”作為精英教育內容。對此,輿論一片嘩然。這樣的精英教育邏輯太過膚淺,如果只從表面風度與生活方式上去理解“精英”,精英教育也就成了對物質時尚與潮流的追捧。
精英的產生離不開激烈的競爭和艱苦的歷練。如果我國的精英教育只局限于展示精英優越的生活,這無疑是危險的。因為,這種精英教育傳遞給學生錯誤的信息,使學生被精英奢華的生活所迷惑,而忽略精英產生背后的激烈競爭和艱苦歷練。
精英教育培養的是“隱性精英”。如何開展精英教育呢?精英是德才兼備的頂尖人才,精英教育是培養精英的教育模式。有論者從“時態”的角度提出精英與精英教育的區別:精英是現實社會的精英,是現在時;而精英教育是一種培養精英的教育活動,這種精英是理想,是將來時,而非現實。既然是將來時,那么精英教育培養的是“隱性精英”,他們可能發展成為“顯性精英”,也可能成為永遠的“隱性精英”。這就是說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精英,其途徑是選拔具有精英潛質的人才,通過對其“精英素養”的培養使其成為“隱性精英”。“隱性精英”能否成為“顯性精英”,還有其他許多社會因素制約。但是,精英教育的著力點是培養“精英素養”,這一點是肯定的。
關于培養“精英素養”,簡而言之就是從德才兼備入手,進行全面的艱苦歷練。具體講,一要培養其強烈的精英意識,目標遠大,意志堅強,能夠朝著理想孜孜以求;二要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關注民生,關心他人,能夠帶領團隊共同奮斗;三要培養其扎實的業務功底,善于學習,精于創新,能夠引領所處領域發展進步。從根本上講,培養精英,教育者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精英對社會的價值與意義,而不是培養學生表面風度與生活方式。渴望成為精英的人也要明白,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擔當社會責任方面要有“英雄”的風范,在創新與社會思想進步上有所作為,而不是附庸風雅,遠離布滿泥濘的底層生活。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