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4日 08:16
對很多年輕的家長來說,為了能讓孩子“擠進”優質公辦幼兒園,通宵排隊報名早已司空見慣,帶著才1歲多的寶寶上所謂的“親子班”以便“占坑”也算不上什么新鮮事,遞條子、走后門等潛規則更為眾所周知。近日,北京市宣武區的一位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為兒子報名上幼兒園時,竟然被迫“競標”贊助費。(本報昨日2版) 造成幼兒園如此“盛氣凌人”的原因之一,是優質幼兒園資源緊缺。由于奇貨可居,部分優質公辦幼兒園不僅在招生時層層設限,孩子輾轉入園后,早已絞盡腦汁的家長仍將面臨園方的“盤剝”。比如,班上的孩子眾多,老師難免厚此薄彼。但決定部分幼兒園老師偏愛哪個孩子的依據,卻并非孩子是否聰明乖巧,而是家長的官職、地位甚至經濟條件。為了能讓自家小孩得到幼兒園老師更多的關照,甚至有家長開始制作詳細標注家庭成員及其工作情況的“幼兒名片”,以便請老師“看人下菜碟”。 家長被逼得如此“低三下四”,無非是希望幼兒園老師能把孩子照顧好,讓寶寶在經歷人生第一次“集體生活”時,感到溫暖,不受委屈。可卻有媒體報道,重慶某公辦幼兒園竟克扣娃娃的伙食費,用以給老師們發各種補貼和獎金,而幼兒園園長在接受采訪時竟表示,“分伙食費是所有幼兒園的潛規則”。在北京,不少家長也表示曾多次看到幼兒園采購員在超市買不新鮮的處理菜。 也許上述例子有些極端,但耳聞目睹這樣的事實,家長們難免會聯想到自家的孩子。連那些使盡渾身解數把孩子“塞進”所謂優質公辦幼兒園的家長們,也不僅無法放心,而且相當揪心。如果連讓孩子“吃飽吃好”都無法保證,誰還敢奢望幼兒園能為孩子們提供什么樣的教育? 在筆者看來,所謂優質幼兒園,不光要滿足讓那些因家長忙無暇照料的適齡幼兒入園這一最起碼的需求,還要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教育。這并不是說要逼著學齡前兒童在幼兒園里就學會識字背詩算數,迫使幼兒園“小學化”,而是要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得到愛與關懷,使他們能夠從自己身處的第一個集體里感受到溫暖,這將成為他們建立積極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啟蒙。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從3、4歲起,就知道自己上幼兒園是爸爸媽媽重金競標的結果,或者明白老師更為偏愛班里的某個小朋友是因為他的爸爸或爺爺身居要職,這些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將會留下怎樣的陰影?待他們長大懂事以后,回想起這些,又將如何看待這個社會并以什么樣的態度置身其中呢? 至于如何讓孩子們獲得良好的幼兒教育,多建或擴建質優價廉的幼兒園,不失為一個方法,但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幼兒教育的問題,除了硬件建設,更要注重軟件的提升。我們有時不禁疑問,老師真是如此缺錢嗎?恐怕還是社會拜金主義使然,我們得想出辦法,篩選培養幼兒園老師發自內心地愛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成賺錢的工具。因為只有讓幼兒園老師們更有尊嚴,有正確的價值觀,幼兒園的孩子們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也才能更幸福。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