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9 02:49:00 來源: 北京晨報(北京)
社會轉型期,拜金主義橫行,就連學校也很難成為凈土。很多學生攀比成風,花銷甚至超過成人,特別是所謂的“開學經濟”,每年一到寒暑假后開學,新校服、新書包、新手機以及新輔導書等動輒花費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使得家長不堪重負又不得不為。中小學生的金錢觀影響深遠,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有專家建議,中小學應該設立“財富課”,培養學生正確的財富觀。
然而矛盾的是,學校的教育遠遠比不上社會的潛移默化,甚至有家長擔憂,當今社會財富觀異化,倘若學校不給孩子們灌輸正確的財富觀,等到將來進入社會,他們就會感覺格格不入。顯然,這樣的矛盾并非杞人憂天,而是很多家長真實的心理寫照。
著名社會學家夏學鑾認為,社會上存在崇拜金錢之風,并不能說明學校也必須給學生灌輸金錢觀,社會的影響已然足夠,學校應該保持神圣,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本職是改造社會,而不是去適應社會,更不能去適應社會的負面現象,這個關系不能顛倒。
夏學鑾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問題解決、大眾傳播心理學等。
現在小升初、中考雖然取消了重點中學,但是具有較好硬件和軟件的學校仍然存在,因此造成了某些學校收取高昂擇校費現象的發生,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學校變成名利場。
“我估計今年上半年部分相關股有望走高。”說得一口如此專業的股市分析的人,既不是證券分析師,也不是資深股民,竟然只是廣東某中學金融社內的一群高中學生。
中小學以貧富論優劣
現在許多中小學中都非常流行“學生名片”,它已經成為孩子們之間的一件“社交”工具。部分學生還把父母的單位和職務寫在名片上,據學生說是為了顯示身份。
二十年前,中小學生談到自己的理想,大多都是長大后要做科學家、老師、工程師等,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所學知識;而二十年后,如今的中小學生再談到將來的理想,很多則是要開公司、賺大錢、買別墅。現在的中小學乃至大學,學生攀比現象嚴重,學生之間比的不再是學習成績,而是高檔的手機、筆記本電腦、名牌服裝等。
剛剛開學不久,一位家住朝陽區的學生家長就對記者抱怨:“新衣服、新鞋非名牌不穿,手機要換新的,家里明明有電腦,還必須得要一個筆記本,這一下就是上萬元,我們兩口子都是工薪階層,每次開學都犯愁。”
家長盡管犯愁,卻還是不得不為,這位家長說:“不買不行,孩子用舊手機、穿的衣服不夠高檔、沒有筆記本電腦,到學校會受到同學的歧視,回家就向我和他媽發脾氣。”另一位受訪者更是直接對記者說,“我現在開的車是一輛桑塔納,都不敢接送孩子上下學,就怕給孩子丟人。”
以貧富論優劣,并非只有學生和家長如此,學校同樣不能幸免。一位初二學生對記者說:“在學校,家里有錢有權的孩子可以選擇好的座位,老師對他們也關心備至,而家里沒錢或沒什么社會關系的,老師都不愿意搭理。”
花錢拉選票當班干部、為考試過關給老師送禮……盡管難以相信,但這些行為和現象的確就發生在本該單純簡單的孩子們的身上。孩子是一面鏡子,他們的行為反映出的是周邊的世界。我們的教育是否應該盡早培養孩子們正確的金錢觀以確保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目前,有一些小學校里成立了“紅領巾小銀行”,號召學生將壓歲錢存到銀行,讓孩子們學會合理理財,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學校不應變成名利場
社會上拜金成風,這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重的,夏學鑾表示,義利顛倒,學校、家長都應該反思。
夏學鑾說:“中國傳統的價值觀非常重視義利之分,以義為本,以利為末。但是當今社會金錢拜物教盛行,價值觀失落,學校變成了名利場,讓人痛心。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是社會未來發展的根本,盡管社會上的現象讓人痛心和悲哀,但是對于小孩子,應該為他們保留一片純凈的天空,不應該有這些勢利的東西進入學校。”
對此,夏學鑾認為,學校還是應該教學生基本的價值觀,與社會拜金現象分清界限。“比如‘仁義’這樣傳統的價值觀、‘平等’這樣普遍的價值觀,這些是我們的學校應該教給學生的,金錢崇拜只是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產物,它不是社會的常態,更不是社會發展的要素,我們沒有必要非得去教學生這個。”
金錢觀的矛與盾
在整個社會以富有為榮的前提下,教育該怎么做是學校和家庭共同的疑問。一位家長對記者說:“我不知道應該怎么教孩子,我們上學的時候父母老師教我們要好好學習,但是現在倘若我們只教孩子好好學習而沒有一點兒對金錢的認識,以后孩子進入社會后就沒辦法生存。可是教給孩子一些金錢觀念,我們又怕孩子今后只關注金錢。所以我們現在很矛盾,到底應該教孩子什么?”
顯然,這樣的矛盾并非少數人才有,大多數家長在這個問題面前都無所適從。記者采訪了一位大學老師,他認為對于學生還是要教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但是他同時也承認這樣的學生在當今社會可能會經常碰壁。
教育和社會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夏學鑾表示必須弄清楚這個問題,他說:“很多人可能覺得教育無法回避社會問題,因此教育就必須去適應社會。這個邏輯的前半部分是對的,而后半部分是錯的。教育確實無法回避社會問題,但教育的天然使命是改造社會,而不是‘同流合污’。社會永遠不可能盡如人意,倘若存在不對的方面都要強迫去適應的話,那么我們教育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財富觀不必專門灌輸
有學者建議在中小學開設“財富課程”,以此來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財富觀。而在家長一方面,也有學者建議中國的家長們要向西方學習,孩子的零花錢不能無償給予,必須用勞動來換取,比如幫父母做家務等。
對此,夏學鑾認為,學校不應該開設“財富課”,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都不應該去給他們灌輸這些東西。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