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1 09:03:00 來源: 解放網-解放日報(上海)
中小學招生即將開始。每年這個時候,不少家長都要忙著替孩子找“好學校”,并通過提前購買學區房、讓孩子參加競賽博證書等各種辦法,為孩子創造擇校條件。近日推出的《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中,對降溫“擇校熱”開出了幾劑藥方。如何落實這些對策,專家們提出了深化建議。 學校“標準配置”,關鍵在教師 為促進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明顯緩解“擇校”矛盾,《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標準配置”:學校配置標準統一、學校經費標準統一、教師隊伍配置標準統一、教師收入標準統一。 家長和學生擇校,主要是擇好老師,因此,教師配置是義務教育均衡的核心。浦東新區教育局局長曹錫康提出,學校硬件配置、經費配置,只要撥款到位就能統一;今年起本市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實施教師績效工資,教師收入標準也基本統一。因此,學校的標準配置中,關鍵是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的標準,包括學歷達標、職稱配置合理、培訓機會均等諸多方面。“不過,通過硬性流動‘洗牌’的方式,不太現實。”曹錫康建議,可以柔性流動,實現教師配置的統一。近幾年,浦東的骨干教師組團支教,與郊區教師置換。一來保證師資數量均衡,二來在對流過程中實現教師素質的提升。 60%名額分配,高中要配合“接盤” 促進義務教育校際均衡,《規劃綱要》開出了一劑“猛藥”:優質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計劃按不少于60%比例平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完善初中學校優秀畢業生推薦入學制度,為辦好每一所初中和緩解“擇校”矛盾創造良好條件。 這意味著什么?名額分配,是指將優質高中的部分名額,按區域所在初中學校的學生數,平均分配到每所中學。也就是說,原來一些薄弱初中,成績最好的學生可能也考不上名高中,很多家長因此轉擇其他初中;實行名額分配后,無論好學校差學校,均能分配到進名高中的名額了。 近三年,本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名額分配,從10%、12%,逐年提高到15%。到2020年,將達到60%。名高中名額大規模分配到所有初中學校,以此拗斷“擠好小學-進好初中-讀好高中”的擇校“鏈條”,勢必有效緩解擇校問題。 不過,不少高中校長提出,名額分配招進來的學生,水平差異很大,很多人跟不上優質高中快節奏的學習。這可能對學生本人和學校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比例巨大的“名額分配”要想真正落地,需要高中配合,這將是個難點。 控江中學校長張群提出,首先要健全選拔機制,保證通過推優、名額分配進來的學生,都是各初中的最優秀生源,以此縮小學生間的差距。其次,為適應名額分配比例提高、學生層次差別拉大的客觀情況,有條件的高中學校須探索分層教育、走班制等,對不同起點的學生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率。還有校長提出,應改變觀念,辯證地看待名額分配生。有些學生進校時雖然成績低一些,但學習能力并不弱。對他們稍加點撥,幫其度過適應期后,一些人進步很快,甚至會反超入學時的高分學生。 名校郊區開“分號”,軟件要過硬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不少中心城區的居民轉移到郊區居住。原來中心城區優質中小學相對比較密集,到郊區后如何保障他們的子女有好學校上?如何避免新建小區居民的擇校擔憂? 《規劃綱要》提出,適應城市化發展和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分布變化的趨勢,及時進行教育規劃布局,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到2020年,本市將在郊區、大型居住區等教育資源不足地區,新建400所幼兒園、150所小學和120所初中,遷建或新建10所左右優質高中及分校,基本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合理布局。
對郊區新建小區來說,配套上百畝的現代化校舍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找到好校長、好老師以及成熟的教育教學模式。閔行區正在探索的一些措施或可借鑒:該區陸續引進向明中學、市二中學等名校前來設“分號”。這些已建成或在建的學校,均采取“一校兩區”模式:閔行校區與輸入的名校是同一法人,管理模式、師資團隊等由名校派出,兩校區將享受同樣的招生政策。閔行教育局局長竺建偉建議,“原版”引進名校,有利于保證新校“軟件”過硬。這樣,名校拓展了發展空間、增加了生源,學生在家門口就能讀到貨真價實的名校,大家才會真正滿意。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