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09日08:06山西新聞網
閆建軍老師在給學生上課。
獨石河村委主任張乃生(右三)與學校師生一起給烈士掃墓。
婁煩縣領導到獨石河小學看望閆建軍(右三)夫婦。
婁煩縣獨石河村由于自然條件差,脫貧致富的路走得很艱難,但村里的學校卻辦得柳暗花明。雖然學校只有閆建軍夫婦兩名教師,但教學質量節(jié)節(jié)爬高,優(yōu)秀學生不斷涌現(xiàn)——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不但是思念祭奠逝去親人的日子,更是緬懷無數(shù)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日子。清明時節(jié),筆者在婁煩縣米峪鎮(zhèn)鄉(xiāng)獨石河村采訪時,這個山村學校內開展的一場革命傳統(tǒng)教育,深深地打動了我。雖然學校只有閆建軍夫婦兩名教師,又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每年的清明節(jié),他們都要組織學生們到附近的烈士陵園給革命烈士掃墓。同時,學校的黑板報上還刊出緬懷老一輩光輝業(yè)績、紀念烈士英魂的內容。閆老師還收集整理了一些革命烈士的故事,給學生們宣講。聽完故事,讓學生們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寫關于清明節(jié)的作文等,以此激發(fā)孩子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熱情。偏遠的山區(qū),任教長達23年,閆建軍還有這樣的教學激情,他的堅持不能不讓人感動。閆老師告訴筆者,要搞好教育教學,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獨石河村雖然還不富裕,學校的老師多年來也一直只有他們夫婦倆,但村里人對辦好學校的事都很關注。去年獨石河學校還被婁煩縣委、縣政府評為“教育教學先進名校”。 夫婦二人山村任教20余載 婁煩縣獨石河村位于婁煩、方山和交城三縣交界處,是婁煩縣西南邊界的最后一個村。由于自然條件較差,村里脫貧致富的道路一直走得很艱難,但這個村的學校辦得卻很不錯,學校的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優(yōu)秀學生不斷涌現(xiàn),村里尊師重教的氛圍逐漸濃郁,四五百人的村子里,初中和高中的在讀生及畢業(yè)生將近百名,近年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也有十幾人。“學校辦得好,離不開踏踏實實搞教學的好老師。我們村窮,學校的老師只有閆建軍夫婦倆,閆老師是個有能力的好老師,他對學校的帶動很大,我們全村人都非常敬重他。”村民聽說筆者要采訪學校老師,主動給我提起了好老師閆建軍。 時年52歲的閆建軍出生于婁煩縣米峪鎮(zhèn)鄉(xiāng)柴廠村。1987年9月獨石河小學開學的那天,被錄用為代教的閆建軍胸懷壯志,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來到這里,開始了他漫長的任教生涯,也從此在獨石河村深深扎下了根。 當時的獨石河小學,僅有幾間孤房,院子就是村里通往山里的大道。學生學習成績更差,在全學區(qū)乃至全婁煩縣都是倒數(shù)第一。當時,不少教師聽說要被安排到這里來教學,都想方設法推辭掉,相關部門的領導為此甚感頭疼。但閆建軍從未有絲毫的畏難情緒和退縮心理。年輕氣盛的他常常暗暗地想:只有落后的教師,沒有落后的學校,再苦再累我也要下決心把學生教好。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在沒有其他教師來任教的情況下,經過兩年的辛勤教學,閆老師帶的學生成績開始慢慢提升,學校教學質量漸漸有了改觀。而他的妻子也跟他學到了不少教學知識和方法,于1989年登上了講臺,成為了獨石河小學的第二位老師。之后,為了把學校辦得更好些,閆老師又經過縣教委的批準,將其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妹妹也聘來相助了一段時間。雖然妹妹不久又調離了獨石河村,但當時對學校教師短缺的燃眉之急也有所緩解。 就在閆老師夫婦的密切配合下,到1992年獨石河小學一年級至五年級全聯(lián)校通考獲得了第一名,從此獨石河小學進入了先進學校的行列。學校辦好了,老師的影響也擴大了,不少條件好的村子以較優(yōu)厚的待遇紛紛邀請閆建軍去任教。但他考慮再三,還是和妻子留在了這個小村。幾年的教學,他們已不愿意離開這塊熱土,不愿意離開那些熱愛學習的孩子們。 在那艱苦的日子里,為了減輕村里的負擔,夫婦倆總是盡量自己動手克服困難。夏天,山里陰雨不斷,學校周圍常常會淤積很厚的泥,為了便于孩子們行走,他倆總要費很大的勁將淤泥清除掉。放學遇到下雨時,他們還盡可能地將孩子們一一送回家。晚上孩子們放學后,夫婦倆不顧一天的勞累,總要把第二天的課認認真真地備好,總要把當天一年級至五年級的作業(yè)一本本地改完……這樣的日子一天天地重復著,重復了23年。 2006年夏季的一天,學校兩米多高的院墻被洪水沖塌了15米長的一段。當時正是農忙季節(jié),由于不愿耽誤村民的時間,閆老師便利用休息時間,自己動手將墻壘起。山里的夏天有時天氣特別炎熱,他和妻子每天堅持給孩子們燒水,一定要讓孩子們將水喝足,并且還不斷用自己的錢買水果給孩子們吃,以防上火,影響學習。秋季,夫妻倆利用星期天上山砍柴,以備冬天生火之需。在冬春季節(jié),他們天不亮就起身把四五個教室的火生得旺旺的,讓孩子們能夠暖暖和和地上課。為了將孩子們英語的基礎打好,2009年7月閆老師還將師專畢業(yè)的女兒叫到學校為孩子們義務代課和輔導……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獨石河小學和閆建軍老師不斷獲得“聯(lián)校紅旗校”“縣級勞模”等榮譽。從這所學校畢業(yè)的學生每年都有好幾名進入縣重點中學就讀,一些學生順利考取大學后,已參加了工作。說起這些來,閆建軍和他的妻子臉上寫滿了自豪。 熱心呵護學校的村干部 閆建軍夫婦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山村辦學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獨石河村的父老鄉(xiāng)親,也感動著一向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村干部張乃生。張乃生是1992年擔任村委主任的,他上任后的第一個夙愿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和閆建軍老師攜手將學校辦好,為村里今后的發(fā)展打基礎、鋪路子。他深知文化、知識和技術的貧困是山村貧困的根本原因,而這些貧困的根源是人才缺乏。所以想方設法把村里更多的孩子培養(yǎng)成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是脫貧致富的關鍵。 張乃生經常去學校了解情況,對師生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幫助解決。為了擴大孩子們的視野,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決心,每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教師節(jié)和元旦,張乃生都要盡量把節(jié)日籌辦得豐富多樣,讓閆老師夫婦和孩子們在輕松愉快中度過節(jié)日。1995年以來,張乃生通過朋友聯(lián)系,多次和閆老師一道帶孩子們到省城太原的一些學校過“六一”兒童節(jié),城鄉(xiāng)兩地的孩子們有機會在一起開展各種活動,讓村里的孩子在思想認識和學習狀態(tài)上都發(fā)生著很大的變化。2006年過教師節(jié)時,熱心的張乃生自籌資金為閆老師夫婦做了西服。當年過元旦時,他又將妻子辛苦一年養(yǎng)豬賣得的1100元錢拿出來置辦晚會,而他自己和妻子過年時卻連一件新衣服都沒有。張乃生說,村里一直沒有脫貧,不能把學校的校舍等進行整修,作為村干部內心里總是很愧疚。所以總想盡自己的力給扎根山區(qū)教學的閆老師和學校辦些實事,雖然微不足道,但看到師生們能快樂地過節(jié),自己心里也比任何時候都感到熱乎和滿足。 近幾年來,村里的孩子們陸續(xù)考進了大學,張乃生感到分外地榮耀和高興。2007年村里一名貧困家庭的孩子考進了山西師范大學,他自掏腰包資助了1000元。2009年又有兩名孩子考上了大學卻無力交學費,他四處求援,終于為兩個孩子解決了萬余元的學費。閆建軍老師說,多年來,張乃生一如既往地關心學校和孩子們,給他們增添了許多信心和力量。 眾車友與山里娃結親助學 山村教師和村干部共度艱辛、心系教育的育人精神,得到了社會熱心人士的關注。2004年5月的一天,經太原市交通局的一位車友介紹,山西車友會的幾位組織者來到了獨石河村。經實地了解,該村經濟貧困、校舍簡陋的狀況立刻引起了他們的關注。于是他們很快達成共識,決定將獨石河小學設定為車友會的助學基地。 經過認真籌辦,2006年“六一”兒童節(jié),山西車友會對獨石河小學開始了第一次的助學活動。以后每年至少一次,有時兩次,如今他們已堅持了5個年頭了。5年中,他們捐助學校桌椅、廣播器材、書包、衣物和其他學習用具等約千余件,總價值達6萬多元,捐助貧困生現(xiàn)金2萬余元。 更為感人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及時有效地得到幫助,有10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車友主動和困難學生結了“親”,達成了“一幫一”的助學協(xié)議。每年他們都要給結了“親”的孩子們送去上學所需的文具、衣物和現(xiàn)金,并且還要利用暑假時間將孩子們接到太原,和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同玩耍。除此之外,他們還帶孩子們去公園、學校和展覽館等地方,讓他們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通過不間斷地真誠來往和親密接觸,城鄉(xiāng)兩家人相處得親如一家了。每當車友們要來村里時,鄉(xiāng)親們總要提前準備一些自家種的土特產等著他們,孩子們也總要喜滋滋地拿出自己的獎狀和優(yōu)異的考試成績向車友會的叔叔、阿姨們匯報學習情況。有幾位受幫助的學生家長十分感激地說:“認也不認得就這樣出手相助,車友們真是給我們辦了大事了,孩子們變得更懂事了,學習的勁頭也加大了。” 車友們結親幫扶的活動,溫暖著獨石河村人,同時也受到了婁煩縣委、縣政府的高度評價。去年以來,縣領導多次到獨石河村看望老師和孩子們。領導們在詳細察看了學校的校舍、教學設備后,對學校校舍的建設問題很關心。眼下,縣里已決定在獨石河村建一所像樣的學校,建校工程馬上就要開工。不久,在新建的校舍內,閆建軍夫婦一定會教得更安心愉快,孩子們也一定會學得更舒心高興。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