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小學生不知何為家訪
2010-04-12

2010-04-12 03:43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寒假期間,青島7中老師(左)對困難家庭學生進行家訪,并給予資助。(資料照片)

    家訪,曾經是教師與家長、學生溝通的重要方式。然而現在,家訪似乎變得陌生了。4月11日,記者采訪時,不少小學生竟不知道什么是家訪。對此,島城的一些老教師以及教育專家紛紛呼吁,不能丟掉傳統的教育方式;當然,也有不少人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短信、電話等新的通訊方式“家訪”。

    小學五年只有1次家訪

    “我兒子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但五年以來老師只到家里來過一次,平時兒子在學校的情況都是老師通知家長到學校去解決。”在市南一家公司工作的柳順華女士介紹,她兒子在市區某小學就讀,她對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經常跑到學校跟老師交流,還成為了學校的家長委員會代表。

    雖然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了解得比較詳細 ,但柳順華還是對傳統的教師家訪“情有獨鐘”。“學校的環境和家里不一樣,老師來到家里就是客人,喝茶聊天什么話都說,但在學校辦公室里當著別的老師的面,有些話還不是很適合說,所以還是希望能增加一些家訪。”

    小學生不知家訪是啥

    4月11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沒有經歷過家訪,甚至有些低年級的小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家訪。“怎么才算是家訪?在做不完作業的時候,老師會給我爸媽打個電話,這算是家訪嗎?”在被問及經歷過幾次家訪時,四年級的小夢陽表示出疑惑,當了解到家訪是老師到家里訪問之后,才恍然大悟道:“這才算家訪啊,那我一次也沒經歷過。”

    小夢陽告訴記者,他在班里學習成績挺不錯的,而且也遵守紀律,一般老師不會找他父母,也不會因為學習的事情去家訪,“要是老師真去了家里,那我爸媽肯定以為我在學校犯了什么錯。”

    傳統家訪已經被淡化

    老師入戶家訪是教育學生的一種傳統方法,然而這種傳統教育正在逐漸被淡化。11日記者采訪了18名家長,其中有16人表示老師很少家訪,不少家長都有類似感觸:“我們小時候習以為常的家訪,在現在幾乎成了一種奢望。”

    “孩子現在已經上初中了,小學六年從來沒有老師到家里去過。”開裝修公司的趙先生和妻子每天忙于生意,顧不上孩子的教育,也沒時間經常去學校,唯一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就是每年兩次的家長會,“我們希望老師多來家里做客,好好和他們聊一聊。”

    “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老師還經常進行家訪,但現在老師家訪次數越來越少了。”女兒今年即將高考的許惠回憶說,女兒在義務教育階段,老師家訪過三次,而且全部是在小學的時候。“一般有事都是通過短信或者網絡進行聯系。”

    對此,一位在島城某小學有20年從教經歷的班主任楊老師也坦承,現在老師對學生家訪的確少了,以前通訊方式不如現在方便,經常有事就去學生家里,現在很多事情通過電話就能溝通了。

    原因探訪

    原因1


    網絡通訊取而代之

    傳統的入戶家訪曾經在島城中小學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但為什么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被人淡忘?4月11日記者調查了解到,這與通訊手段日益豐富有很大的關系,不少學校都建立了家校聯系簿、家校QQ 群、博客等,家校溝通多是通過QQ 、電話、短信等形式進行,這種快捷的方式也讓入戶家訪這種費力的家校聯系方式逐漸邊緣化。

    每個周日下午,市民樊先生都會收到一條兒子班主任發的短信,內容是孩子一周以來在學校的表現,并且讓家長寫下這一周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再通過短信的形式回復給班主任。除了這種短信外,每學期樊先生的手機能收到上百條班主任通過飛信發來的短信,“現在和老師聯系基本靠短信和電話了,除了每學期的家長會和公開課之外,很少跟孩子的班主任見面。”

    “的確,現在通訊工具這么方便,電話、網絡都能進行聯系,入戶家訪也就少了很多。”洛陽路第二小學數學老師尹斌1978年便進入了學校當老師,“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家訪是很正常的事情,每個周有好幾天都要去學生家中,當時不光是詢問家長孩子問題,有時候還要給學生補習功課。”和以前的家訪相比 ,尹老師表示,目前的家訪明顯少了,“現在老師們家訪少了,有事經常打電話,這個也方便。像我現在不是班主任了,家訪比起以前就更少了。”

    原因2

    家訪的作用被低估

    除了通訊工具日趨發展,溝通更加方便之外,傳統的入戶家訪作用被低估也是造成目前家訪逐漸邊緣化的重要原因。

    11日記者電話采訪了多位中小學老師,大部分老師都表示,“現在和家長聯系方式多了,只要能和家長進行溝通,用不著非要去學生家里。”

    島城某中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坦承,自己除了利用假期時間去進行家訪外,大部分有事的時候都是打電話聯系,或者請家長來學校商量,“現在老師一般都不家訪了,即使是班主任,有什么事都是直接把家長請到學校來,這樣對老師和家長來說都更加方便。”

    對此,臺東六路小學一年級(4)班班主任楊老師表示,她參加工作已經17年了,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看,入戶家訪和電話聯系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入戶家訪能與家長進行深入的溝通,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通過電話只能反映問題。而且通過家訪還能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和近期的心理狀況”。

    原因3

    家長顧慮家庭隱私

    “不是不想上門家訪,只是有時候不去比去要方便大家。”在采訪中不少老師都發出這樣的感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家長有所顧慮,不想讓老師知道家庭的隱私,也是導致現在電話交流多的原因。

    “現在家訪之所以少了,關鍵一點還有家訪難度增大了,不少學生家長都不想讓老師直接去家里。”對于目前家訪不普遍的現象,尹斌表示,一些教師在家訪過程中,雖然一般不會遇到閉門謝客的尷尬情景,但一些家長不配合,明顯能感覺出不歡迎老師進家,很多時候家長都在應付公事,即使有問題也解決不了,“你像如果有的家里比較亂,或者一些‘離異’、‘再婚’的家長不想讓教師知道自己家中的環境,都希望直接通過電話聯系,不想讓老師進家門,這也讓一些想進行家訪的老師非常無奈。”

    對此,鞍山二路小學副校長孫瑜表示,不只是家長有所顧慮影響了老師家訪的頻率,同時有些學生害怕讓老師去家訪也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在和家長交談的過程中,免不了要提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尤其是表現不好的方面,這樣才能起到家訪的效果,但很多時候學生們就怕家長知道這些后,會打罵自己。而且有的家長和學生好像有一種偏見,就認定了老師上門準沒好事。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也不想給學生帶去不必要的麻煩”。

    聲音

    ●老教師好的教育傳統最好不要丟掉


    入戶家訪是教育學生的一種傳統方式,但近幾年電話、QQ、電子郵件、博客等現代通訊手段,正逐漸取代傳統的“進家入戶”的家訪進行家校溝通。對于這一現象,有著29年從教經歷的語文老師孫菊芳非常擔憂。今年47歲的孫菊芳長期在一線教學,光班主任就干了20多年,經常和家長打交道。

    “傳統家訪可以當著家長的面鼓勵孩子,對孩子成長很有好處。”孫菊芳告訴記者,除了能拉近與家長關系之外,傳統家訪還有很多好的優點,“還是希望現在的老師能對家訪重視起來,不要把好的傳統丟掉。”

    ●專家教師家訪之前最好先打招呼

    青島市家長學校研究會副會長王桂祝表示,傳統家訪需要堅持,但時代畢竟不同了,學生的家庭背景更加復雜,誰家都不歡迎不速之客,老師不能想起來就上門,那樣會讓家長措手不及,家訪前最好先通知一下。

    “家訪絕對不是告狀。”王桂祝特別提到,很多家長或者學生都認為,老師找上門來肯定就是孩子犯錯了。王桂祝表示,家訪絕對不是孩子有問題才進行,而是平日里就要建立起老師與家長間的交流渠道,也只有這樣,才會打消家長、學生對于教師家訪的抵觸心理。

    ●教育局很多學校規定老師上門家訪

    “我們也要求老師對學生進行家訪,很多學校也都制定了相關的規定,讓家訪成為一項工作指標。”市教育局基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家訪作為一種傳統的方法,重要性不可小視。

    同時,該負責人還表示,他們在提倡傳統家訪的同時,也并不排斥電話、網絡等家校溝通的手段,這些方式可以互相補充,各有特點,但是那些不到家的聯系家長方式,永遠也代替不了傳統家訪,因此傳統家訪和新的溝通形式都應被重視。

    ■征集

    今天我們怎樣家訪?

    現代通訊方式和快節奏的忙碌生活,給傳統家訪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人們對家訪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那么您認為傳統家訪已經過時了嗎?或者您有什么關于家訪的好點子都可以撥打電話80889321(每天上午9:00~11:00),發送短信至13863957407,或者是將您的想法通過郵件的形式發送至bdxuelian@sina.com。 文/圖 本報記者 高亮 劉雪蓮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