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4日 07:34 來源: 光明日報
會想起農耕時代的教育。 “因材施教”是那個時代教育思想的精華。教育好似農業,對不同的人施以合適的陽光、雨露、肥料,使之自己發芽、開花、結果,滿足人們的需要。 工業化時代的教育如同工業:在統一的流水線中,學生被塑造成毫無二致的標準件。其弊端顯而易見:壓抑個性,生動活潑的人消失了。 信息化時代,“自由、豐富、獨特”成為社會的風向標。“關注個體,發展潛能,提供適合的教育”成為教育的理念。 今天,品味呂叔湘所言:教育的性質類似于農業,而絕不像工業。這會對我們有所啟示或有所借鑒。 無論是教師還是農夫,面對的都是一個個欣欣向榮、充滿生命力的個體。教師與學生、農夫與作物,兩者之間,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照與付出,這其中的感情置換,正是這兩種工作的動人之處。 面對的是一個生命,不能怠慢,固定的模式顯然不能滿足每一個個體的需要。農夫,需要潛心了解各種作物的生長特質,適時地修剪、施肥,而違背農時,揠苗助長,是農夫斷然拒絕的。這些當是當代教育應汲取的。 在某種程度上,教育,就是一種深耕細作的“農活兒”。教師似農人,每一天在田間耕耘:點種、耕作、間苗、收獲、釀造。沒有捷徑,有的是投入和期待,一顆能夠隨時發現的敏感的心靈,一顆深諳種植之道的智慧心靈,一顆不辭勞苦的堅韌的心靈…… 每一個人的發展權利神圣不可侵犯,應是我們這個社會價值觀的體現。“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已越來越多地成為當今教育者、家長的理想與期待。僵硬、劃一的程式化教育已逐漸被教師摒棄,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每個學生的優勢智能領域,創設多樣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提供適合的教育,舒展獨特的自我,漸漸成為教師的共識。這與農夫因時因地因類栽培作物,有異曲同工之妙。 秋收時節,農夫收獲的是麥穗沉甸、瓜果飄香。不用懷疑,拒絕千篇一律,因材施教,教師最終看到的則是人才輩出,人盡其才。
來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