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6日10:39
“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12日晚,做客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的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如是說。(據4月15日《長江日報》)
許智宏院士的話,說出了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實。在這個問題上,許院士與很多大師都持有同樣的觀點。正如梅貽琦先生說的那樣,“大學之大,并非有大樓也,乃有大師也”。大學真正的榮耀在于,培養出了多少推動學術發展和文化創造的“大師”,而這,也是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因素。套此“標準”,顯然我們還遠遠不夠格。
以大師作為旗幟,發揚傳承引領社會和時代的大學精神,這是大學天然的責任與使命。不論中外,評價一所大學是否稱之為“大”的重要標準,就是大學在維護人類精神文化價值傳播方面的貢獻。巴黎大學、柏林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全部擁有20位以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蜚聲世界的學術、文化大師倍出。在美國歷史上,哈佛大學培養出眾多成就杰出而舉世公認的科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哲學家、詩人等。美國獨立戰爭以來,幾乎所有的革命先驅都出自于它的門下,它被稱作美國政府的思想庫,先后誕生了7位美國總統、4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30位普利策獎獲獎者,他們的一舉一動決定著美國的政治走向與經濟命脈。所以哈佛是世界一流大學——而我們呢?
以最高學府北大、清華為例而言,在上世紀30年代,大眾還可以看到大批的國學大師在北大、清華等學府中“指點江山、激揚思想”,如胡適、朱自清、沈從文、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但在近十幾年來,具備如此人格魅力與學識影響的教授學者卻少之又少,引以為傲的傳統人文精神正在流失。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重科研、輕教學的氛圍非常濃厚,且建立起了功利的考評機制。所謂“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學。教學是大學的基本職能,一所合格的大學需要合格的教授來教出合格的學生——連教授都不“教”不“授”,談何出大師、奔一流呢?
當然,做不成“世界一流大學”其實也不恥辱,因為“一流”始終是少數。大學存在的價值,不在于是“幾流”,而是發揮育人與學術的重要社會性功能。只要功能作用發揮良好,當好“二流大學”其實就挺好。問題就在于,我們有些大學本來就只有“二流”的水準,卻非要盲目地去追趕“一流”,不僅浪費了太多太多的資源,也導致其丟了芝麻也沒撿到西瓜——最終,連“二流大學”都當不好。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