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原]讓教育插上倫理的翅膀
2010-05-02

讓教育插上倫理的翅膀

——青少年現代倫理教育的前瞻性探究

來源:公益中國網    作者:潘軍強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審視當前中小學德育教育,可以發現,我們在德育實踐中確實存在一些困境。其一是主流教育與公民教育的矛盾化,政治意識形態雖然弱化,但對市場經濟、和諧社會背景下所呼吁的公民教育、人文教育的窒息依然比較嚴重,兩者之間是矛盾的,主流教育無法關照少年兒童的生活意義、生命目的,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獨生子女問題、文明素養問題等問題令人擔憂;其二是德育生態失衡化,社會上倫理觀念模糊、家庭功能式微、社會不正義等精神貧乏現象對學校的德育造成的影響很大,少年兒童的雙重人格現象成為成人社會的翻版其三是德育評價的缺席和錯位化,應試教育的事實評價導致德育評價的缺席,而以意識形態為指針的表象評價則導致德育評價的錯位。

我們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正如現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那樣,教育就是開發人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東西,不是要外加一個什么東西,而是要把一個人內在潛伏的東西跟這個世界建立一種更加廣泛的聯系。我們應該把教育理解人類群體對每個個體所施行的文化行為,要求它從人本身出發,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幫助每個個人認識宇宙是怎樣的,地球是怎樣的,人類文化和人類經驗是怎樣的,從而使每個個人盡可能成為擁有最豐富的文化資源、最廣闊的精神自由的人。這是廣義的教育理念(在國外也稱為博雅教育)。

對于中小學德育教育來講,就是要把人類社會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倫理道德規范教給孩子們,在他們身上培育起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和審美認知。所以,從中小學開始,就應該給予兒童一種具體靈活的、親近兒童生命萌發的、關照兒童文明素養熏陶的倫理啟蒙教育。通過倫理啟蒙教育,努力優化少年兒童的生活環境,創設倫理教育課程,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少年兒童一方面沐浴于優秀的倫理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學習和培育最基本的現代倫理品質,幫助這些沒有長大的人跟世界建立健全的精神聯系,將他們內在的美好東西激發出來。

從青少年開始實施倫理教育,意義是深遠的:

其一,倫理教育是青少年個體生命發展的需要。倫理教育與青少年的生命需求密切相關。通過倫理教育,可以彌補現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識教育與理性教育的弊端,重視關照知識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藝術、心靈之教育;可以使教育資源與內涵上有所更新,建立一種涵蓋青少年生命體悟、敏銳的自省自覺、內化的價值理念以及能夠統整知情意行的生命智能。

其二,倫理教育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需要。人文教育始終是一種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不懈追求。通過人文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一方面有獨立的人格意志,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世界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另一方面,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時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為人類一分子對于全體人類的責任,它在使受教育者豐富和發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和人類培養合格的公民。倫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礎,從其本質來看,是德育的底線,是不可化約的教育范疇。如果連這一底線也無法堅守,那么培養出來的人必將是社會的“危險品”。

其三,倫理教育是弘揚和學習國內外先進文化的需要。倫理教育資源大多蘊藏在中外優秀文化傳統中。近年來流行的韓劇往往用細膩的手法展現真實的生活,看似瑣碎,卻讓人覺得親切,幾乎每部戲都涉及孝敬老人、長幼有序、兄弟友愛等傳統倫理美德,而這正是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人缺失而又向往的。中國觀眾之所以愛看韓劇,與從韓國人、韓國家庭和社會表現出來的那種充滿秩序、生活化、人性化、健康向上的倫理生活美感是息息相關的,進一步說,韓劇的成功是與韓國學校倫理教育分不開的。加強對青少年的倫理教育,可以把不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陳舊的文化拋棄,傳承、吸收和借鑒中外優秀的倫理傳統文化、教育理念和方法,培育學生熱愛生命、熱愛文化、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文明情操。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倫理教育,在國內外從來都不是一個時髦的教育范疇,而是一種淵源流長的人文歷史傳統。在國外,跟他們歷來重視的宗教教育、人文教育一脈相承、相互融合,具有很深的社會和歷史基礎,教育成效也是比較明顯的;在我們國內,傳統文化中擁有比較深厚的倫理思想文化和倫理教育實踐,但在近代以來,由于狹隘的政治、教育體制的制約,中小學德育中長期缺乏以人文思想為核心的倫理教育內容,倫理教育的教育理念、實踐經驗、教育資源匱乏。下面介紹若干國內外關于倫理教育的情況。

——韓國自1960年起就在各級學校中正式施行倫理教育。小學、初中、高中的倫理教育科目分別為“生活之正道”、“道德”、“國民倫理”,按照人生的不同階段對孩子們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家庭內的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被視為相敬相愛的社會的起點。小學生要誠實、節制、愛國、忠誠;到了初中,則要重視合作和民族意識;進入高中階段,尊重人的生命價值與“誠、敬、孝、忠”的傳統則成為教育的中心。各地政府將鄉土文化教育視為中小學教育的補充,并作為重要文化遺產對其進行保護。

——中國臺灣地區現行課程標準規定,每天早晨上課前實施20分鐘的《健康教育》和《生活倫理》科目,一周共120分鐘;新課程設《道德與健康》科目,每周2節共80分鐘。經歷了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已形成“全社會齊心協力,全方位推進”的特點,其中四個方面的合力尤其突出:一是宗教、社會團體和大學,呼吁“尊重每一個信仰、包容每一個族群、博愛每一個生命”;二是建立“倫理教育學習網站”;三是開設倫理教育課程,如臺中市的曉明女中長期以來實施“倫理教育課”;四是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強調通過開展課外活動進行倫理教育。

——中國香港地區也非常重視實施倫理教育。譬如,1999年天主教教育委員會推出“愛與生命教育系列”;2001年,香港浸會大學馬慶強等推出了“中小學生活及倫理教育研究計劃”,2002年,復和綜合服務中心推出了“生命挑戰教育”,等等。

——在中國大陸,在青少年中開展專門的倫理教育幾乎是一個空白,“倫理學”作為一門冷僻的學科只在大學高等院校中存在。在僅有的開設倫理教育的學校和地區來看,濮陽市實施的“三理”教育可算一個。濮陽市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倫理、心理、生理”教育,其中倫理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的通知》(教基〔20047號)精神,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其倫理教育理念和資源是非常狹隘的。但中國大陸近年來在社會上涌現出一系列體現人文教育思潮的學生人文讀本,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高校中也有一批關心倫理教育的優秀學者,如肖雪慧、何懷宏、萬俊人、趙汀陽等學者,他們長期以來著書立說,大力宣傳倫理學,給教育改革帶來許多啟迪。肖雪慧的倫理學思想蘊涵豐富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常識理性、熱切的人道關懷和現實關懷,被稱為“良知倫理學”、“人格完整倫理學”,她提出“倫理學在出發點和目的論意義上向人回歸,在內容上意味著維護人類通過千百年探索而確立起來的道德公理。”何懷宏倡導的“底線倫理”學說探討每一個社會成員應當遵守的最低限度道德規范,與肖雪慧的的倫理學思想相互呼應,社會影響也比較大。這些學術思想符合“兒童倫理啟蒙教育”的宗旨。

總之,國內外在倫理教育上,視角各不相同,但他們所界定的范圍和所提出的教育價值基本相同,其中包含三個方面的基本要素,即在青少年倫理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青少年“心智”的和諧發展;要關注青少年發展中的倫理關系的引導和教育,其中包括了個體與自我、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環境等方面的倫理關系的協調發展;其三是青少年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問題和重視程度。

三、青少年現代倫理教育的路徑思考

現代倫理教育史表明,倫理教育必須全面、和諧地融入生活、社會的各個層面,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倫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具體實際中推進倫理教育的時候務必要把握“融入”這個主要關鍵詞,然后創設各類活動和教育載體,與時俱進地推進。

1.融入生活。倫理貴在實踐,必須生活化。先追求“倫理生活化”,然后達到“生活倫理化”,便可以培養我們所需要的有倫理道德、倫理修養、倫理價值的青年一代。其一,要想“生活倫理化”,先要把倫理的原則和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融入,能成為青少年人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化為天性。其二,要注重家庭生活的倫理教育。古人及其注重家庭倫理生活,延伸到現代,是值得我們大力開墾的教育資源。如古人提出,“修身、齊家、平天下,雖然只有簡短的七個字,卻給我們以深刻的教益和啟迪,它教給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告訴了我們持家的道理,更告訴了我們治國的道理。這是中華的祖訓,也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體現。又如朱柏廬先生的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訓),指導國人,在每天的作息中,學到做人的原則,待人的態度,和做事的方法。雖然現代生活環境已有變遷,但這些古老格言仍然值得修正推行。不但家庭適用,更是中小學絕佳的課外教材。其三,要發揮優秀影視文化產品的功能。現代青少年被譽為“新新人類”,其言行舉止、愛好、生活深深地受到電腦、影視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為此,我們要積極引導他們欣賞感受一些富有時代氣息、充滿倫理精神的優秀文化,如我國的主流價值影視、韓國的家庭親情劇、美國的英雄主義影視,都是值得傳播引導的。

2.融入課堂。課堂是進行倫理教育的重要平臺。我們要力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倫理教育,使青少年形成兩個東西,一個叫“倫理共識”,一個叫“文化認同”。所謂“文化認同”,解決的是“我是誰”、“我來自哪里來”的問題,是個體人所歸屬的民族文化的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歸鄉與故園。所謂“倫理共識”,其實是在民眾中的一個隱性的,然而又是有約束力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對待家庭與社會的方式以及終極信念的共同點。實際上,一個健康的現代化,健康的法治社會、市場社會的建構,不能不依賴于“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再嚴密的法律,也代替不了社會的倫理道德;進一步說,健康的現代化的法治社會恰恰是建立在民眾的底線倫理、民眾的倫理共識的文化土壤之上的。課堂教育中每一門學科中都隱含著一定的倫理教育要求和倫理教育資源,特別是文學、歷史、科學、藝術課程中更是倫理教育的好載體,需要教育者運用教育智慧,創設倫理情景,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各地教育部門、學校,要積極開發“倫理”課程,緊密結合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美育,有針對性地開展“倫理、心理、生理”教育,提升學生的倫理認知體驗水平。

3.融入文明。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是經濟全球化的社會、是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民主化、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現代化文明的價值、理念、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我們的實際奉行價值。但是,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一些違背倫理道德、違背正常人性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同樣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對青少年的心理沖擊很大。為此,我們實施青少年倫理教育要有大視野、大理念,積極引導青少年融入現代文明世界,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要學習并踐行遵守底線倫理,用《世界人權宣言》的話來說就是“作為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準,以期每一個人和社會機構經常銘念本宣言,努力通過教誨和教育促進對權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過國家的和國際的漸進措施,使這些權利和自由在各會員國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轄下領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認和遵行。”要引導青少年在具體情境中辨別、體認為人處世的價值、文化和行為準則,建構起符合普世價值倫理觀。

4.融入傳統。我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很深厚的倫理教育資源,有很多東西可以緊密結合現代人的觀念,進行滲透和融合。要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大膽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優秀倫理道德傳統,大膽借鑒、選取我國古圣先賢闡述的許多深刻的倫理、格言和人格典范,特別是那種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宣傳教育形式。如通過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進行倫理風俗教育,通過宣傳家喻戶曉的孔夫子、孟夫予以及成千上萬的古代先賢,弘揚先賢的風范。要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在加強青少年人生價值觀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剛健有力”、“自強不息”等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哲學,培養育少年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在加強愛人民的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仁愛”精神。在加強社會主義家庭觀念教育中繼承和發揚“重氛庭倫理”的道德風尚。在加強熱愛大自然環保教育中,繼承和發揚“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