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5 14:30
為了驗證這條新聞的真實性,筆者在濟南的幾所中小學校的門口簡單查看了一下,果真。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門口,家長們在接走孩子的同時,還會領到好幾張顏色不同的小廣告——一個又一個派單員在人群里來回穿梭,把小廣告塞到每一位家長手中,廣告的內容都是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山師附小的一位學生家長告訴筆者,現在學校里不讓辦補習班了,學校外面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就多了起來,最多的一天,他收到過二十多張補習班的廣告,“每天接完孩子,地面總會留下一大堆廢紙,全是各種培訓、補習班的宣傳單。”不但是到學校門口來派發廣告,越來越多的補習班已經開始在各個學校的周圍“安營扎寨”,在山師附小和附中的周圍,就云集著新東方、學大教育、大智學校、阿里斯頓等數十家教育培訓機構。
濟南市教育部門的“禁補令”為什么會遭遇尷尬?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查找原因:
一是民辦培訓機構和民辦學校不買賬。民辦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都屬于企業性質,企業當然以贏利為目的。民辦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賺錢,教育僅是他們謀利和手段。“教書育人”對于他們來說,不是目的,不是“必須的”,只是順便為之。吸引“學生”前來民辦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上課,其實就是及引“客戶”,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把“客戶”吸引過來,把錢留下,至于“教”得好不好,“學”得有沒有用、有沒有效果,好像與他們沒有關系。現在的民辦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一般沒有自己的“師資力量”,他們大都采取聘用重點中小學校的老師,利用“空閑時間”來給“補習”的孩子們上課。一頭,他們通過利潤分成的辦法,向重點中小學“挖”老師,一頭,大派廣告,拉一些孩子來“補習”,然后,租幾間房間,就可以大賺其錢了。學大教育、大智教育等就是這樣發家的。
另外,現在的企業好像不歸教育局“主管”,雖然民辦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也屬于“教育”口,但只是“歸口”教育,教育部門怎么能管得了企業呢?人家只要以法納稅、守法經營,剩下的,你管得著嗎?只要有利可圖,別說下一個“禁補令”了,就是下十個八“令”,也沒有用。
二是學生家長很頭疼。這也是中小學“補習班”市場空間大、這些民辦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大發其財的最主要的原因。家長們“很頭疼”的根子,是目前暫時還必須實行的應試教育。考大學,這一孩子成才的標志性工程,壓得目前中國城市中的所有家長十幾年喘不過氣來(農村家長暫無此慮),從幼兒園開始,小學、初中、高中,一路走來,一陣緊似一陣,就像打一場硬仗,沖刺,沖刺,再沖刺,不敢有半點松懈,一直到把孩子送到大學門口,才算放口氣。除了農村里的還存在溫飽之憂、無條件“操心”的之外,能有幾個孩子是不讓家長操心的呢?
孩子不可能都是“前幾名”,而不是“前幾名”,要想考個“一本”,就沒有太大的把握。沒把握,就得想方設法“補”啊,怎么“補”呢?民辦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的廣告說得好啊,“一補即靈”。于是,各種花樣的“補習班”就有錢賺了。加上家長們“有病亂投醫”,相互攀比,只要聽說孩子的班里只要有一個上“補習班”的,你上,我也上,學習成績一般的上,學習成績優良的也上,學習成績差的更上。只要孩子能順利考上像樣的大學,別說扔幾個錢給“補習班”,就是傾家蕩產,也愿意。
孩子要考大學,“補習班”怎么能“禁”得了呢?
三是學校管不著也沒法管。學校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要是費點勁,校園里的“補習班”可以“禁絕”,而“補習班”大半都“社會上”的,叫學校怎么管呢?加之,現在的“升學率”是考核老師或老師“績效”的主要指標,很多老師恨不得學生24小時都有在學習,對于校外的“補習班”當然求之不得,或聽之認之“睜一眼、閉一眼”了。
“補習班”到底對提高孩子們的成績有沒有用?依筆者看,上“補習班”,除了加重孩子們的負擔,加重孩子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打擊或減少孩子們的自信心,別無他用。所以,還是奉勸那些“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們,別讓孩子去上什么“補習班”了。(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