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益中國網
張永平,昌化鎮中心一小的一名普
初次見面,會覺得他沉默寡言毫不引人注目,稍加接觸后就發現,他不但有才華而且有著極高的工作熱情,了解他的人則說,他是一個溫和、謙遜、厚道、內斂的人。張永平就像一塊原礦石,石頭般的外表掩藏著一顆金子般的心,越走近他越能感受到他由內而外煥發的光彩。
愛崗敬業, 惜崗樂業
他性格內向,但在課堂上,就像魚兒入水,他那流利標準的口語表達、豐富多樣的肢體語言、活潑生動的課文講解,總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他很注重學生的參與性,一節課下來,總是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都有開口講英語的機會,他認為,不開口是學不好外語的。上他的課,你能深深感受到一位英語老師的魅力。
潤物無聲,德育無痕
他不但業務素質好,而且德育工作也很出色。學校已退休的前德育主
她說檢查學校班級衛生是德育主任一塊繁瑣又重要的工作,全校12個班級加上包干區,如果全部仔細檢查,一圈下來至少要兩個小時。
德育工作不但累人,還容易得罪人,如果哪個老師因為衛生不過關影響了考核成績,心里難免有埋怨。不過
但他不聽任何解釋,非扣分不可,班主任心里覺得不痛快,他也看出來了,他說“這不是針對你一個人,不管哪個班有這種情況,我都是一樣處理”。
有人說,德育就是春風化雨般的教育,張永平在教學中也一直這樣踐行著。1998年初,他碰到一樁非常棘手的事,班里學生的東西經常失竊,有圖書、鋼筆,小玩具等,有位老師房間里的物品也少了,甚至還有一位同學說丟失了剛得的獎狀和獎品。直到有人向他舉報,說親眼看到同學王某在拿別人的東西,失竊事件才算落下帷幕。
該怎么教育她呢?他沒有公開點名批評,小女孩臉皮薄,不能用批評。丟了這么多東西,可能她已“上癮”了,該怎么給她“戒癮”呢?他找了個教室里只有王某在的時候,拿出十元錢和一個信封,當著她的面把錢放入信封,再放進講臺的抽屜里,然后對她說:“改正錯誤需要不斷和自己斗爭,現在該考驗你了。如果你控制不住,想拿同學的物品,就想想講臺里的這十塊錢,干脆把它拿去吧。如果控制得住,就說明你仍然是個好同學。”
王某眼里含著淚水,沒說話,很用力地點點頭。過了幾周,他拿出信封看,錢沒有少,班里也再沒發生丟竊事件。幾個月后,
她還在信里保證不會再讓老師擔心自己,一定要做個誠實的好學生。他拿著這封信,心里既感動又慚愧,感動于一個學生的真誠執著,批評過她,她
2009年5月,他還收到過另一封特殊的來信,信封上只寫了“張永平老師收”沒有落款。拆開后,除了信紙還有一張五十元的紙幣。原來是一個學生還他拿錢看病的錢。看完信,張永平想起這個同學有著一對可愛的小虎牙,一天到晚愛笑的男孩子,已經畢業六七年了,但是拿錢看病這件事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了。
拿錢及護送學生看病,對
如果說看病還是小事,下水救人卻是驚險萬分的經歷。1995年6月初的一個周末,他回家的路上,忽然聽到前面傳來有學生的大聲驚叫,他趕緊上前,原來是他的學生掉入水中了。
以校為家,傾情教育
雖然他的領導和同事都認為他非常勤奮,一天到晚都不閑著。但是他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說他是個農民的兒子,父母今年都已經六十歲,按說已到退休年齡了,可他們勞碌了一輩子,卻還不肯歇息。只要是晴天,
一年到頭,他能幫得上家里的,就是打山核桃。他的父親是“主力”,而他只能算“半勞力”,除了撿山核桃,就只能幫忙打一些小樹,幾天下來筋疲力盡,腿都抬不起來。因此,他覺得和父母和當地農民比起來,自己的教學工作簡直輕松得不得了,哪里談得上辛苦呢?
2006年,孩子出生了,在給家庭帶來歡樂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因為分隔兩地,他的兒子只能住在湍口,由丈母娘和妻子一起照應。有一次,兒子感冒,吃了藥不見好,咳得很厲害。
一家人全慌了,打算送市婦幼保健醫院請專家治療,最后是妻子和丈母娘一起送去,結果診斷為肺炎,連掛了三天鹽水。他沒有請假,只在晚上她們回昌化休息時才看了下兒子。他的妻子埋怨他無情。而且孩子的外婆也有腰肌勞損,平時帶這個頑皮小家伙也是非常的累。他感到很愧疚,可總也張不出口為私人原因請幾天假,難怪兒子見了他也不粘他。
張永平的故事簡單而雋永,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一位農村教師平凡卻不普通的風采。他清貧,但樂在其中,他博學,因為追求上進,至今伴隨張永平最久的還是一輛自行車和一柜子的書,那些見證了他走過的路,和他付出了最多心血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