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位鄉村男教師十年的執著
鄉村風雨路,僻壤孩子情
1999年,剛剛從學校畢業的葉鑫被分配到了軍建小學。雖然來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當親眼見到了軍建小學的情況后,想到以后自己一個人將承擔起整所學校的教學任務,葉鑫仿佛被澆了盆刺骨的冰水,嚴峻的現實讓他從美好的憧憬中醒了過來。
第二天是學生報到的日子,三個年級共15名學生,外加學前托管的3個孩子,總共也就18個人。當葉鑫從村民手中接過孩子的那一刻,明顯感受到了村民們的重重疑慮——這個年輕人能把書教好嗎?
小孩子會不會被耽誤了?下個學期還會留在這個學校里嗎?看到他們那不信任的眼神,生性倔強的葉鑫暗地里下了決心:“一定要做出番成績來,打消家長們對自己的這些看法。”
雖然學生人數少,但是教學并不輕松,葉鑫面對的是他之前聞所未聞的“三復式”教學法——同一節課上要教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的課,還要照管好3個學齡前孩子,這無疑是葉鑫開學后面對的頭號難題。
為了不辜負上級的期望,為了對得起這些孩子,也為了給自己爭口氣,葉鑫除了不斷摸索復式教學的方式、方法外,還時常步行十多里山路到其他村級小學聽課取經,稍微遠一點的走上半天也是常有的事。
雖然是在偏遠的山區,但是葉鑫要求學生在校一律講普通話,每周一都要組織規范的升旗儀式,將學生的行為規范落到實處。就這樣,葉鑫和這些學生緊張而又忙碌地學習著、生活著。
問題總是比想象中還要多。由于整所學校就葉鑫一個老師,除了管好日常的教學,他還要想辦法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
每到周末,葉鑫都要步行二十余里山路,到原洪嶺鄉政府所在地購買一周所需的油鹽醬醋菜,要是遇上雨雪天,那份艱辛可想而知了;學校里沒有自來水,葉鑫每天早上都要拎著水桶去村民家里取水,一到冬天水管經常被凍住,兩三天沒有水可用也不稀奇;村里有很多以前備用的棺材就放在學校棄用的禮堂內,剛開始葉鑫半夜起來上廁所總要做一番思想斗爭,每當看到那些漆著大紅油漆的棺材就會失眠……
在諸多困難中,葉鑫最難克服的是冬天那刺骨的寒冷。軍建小學海拔很高,平日里的氣溫就要比山腳低五六度,到了冬天更是猶如墜入冰窖。臥室里的窗戶不嚴密,風雪很容易灌進來,屋內的溫度并不比屋外高多少。最后葉鑫只好在床底下放了個裝滿木炭的火盆,以求睡眠中能得到一絲溫暖。
隨著皚皚白雪越積越厚,軍建小學迎來了期末考試。當學校統測成績揭曉時,葉鑫忍不住流淚了——在洪嶺鄉12所村級小學中,軍建小學二、三年級語數成績排名第一,一年級語數成績排名第三,這是艱辛的淚水,更是成功的淚水!
教學上的成功也使葉鑫在軍建村的地位得以提升,家長們都喜歡上了這個年輕教師,把他當成了自家人。過年回家時,家長們自發給葉鑫送行,還捎帶上了新鮮的冬筍、自家的火腿、鮮活的雞鴨等。
看著那一張張真切的臉,葉鑫心里明白,家長們已真真切切的容納了他,軍建小學也已不是什么偏遠山區,而是自己第二個家。
原本只要步行十幾里山路就能到洪嶺鄉政府所在地乘車,可那年大雪封山,車輛停駛,葉鑫不得不深一腳淺一腳地徒步五十余里雪路,來到湍口后再轉乘客車回家過年。風雪兼程,當葉鑫精疲力竭趕到家時,看到母親那擔憂而又欣喜的目光,再一次流下了眼淚。
在接下去的幾個學期里,葉鑫與村民們打成了一片。他把學生們當成自己的孩子照看,村民們也常常會捎些蔬菜和豬肉送給他。有一次葉鑫身體不適,一位學生的奶奶不顧70多歲的年紀,親自燒了蛋炒飯端到學校里給葉鑫;一位村民得知葉鑫睡的是硬木板,就主動送給他一張自己編的棕繃床,這張床葉鑫睡了十多年,到現在還在用……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給葉鑫留下了溫暖的回憶。
在軍建小學度過兩年難忘的歲月后,葉鑫又到環境差不多的東川小學任教了一年。2002年,洪嶺所有村級小學全部撤并到洪嶺中心學校,葉鑫開始了他在洪嶺中心學校的教學生涯。
心有千般結,永懷農教情
在洪嶺中心學校,葉鑫再也不用一個人承擔所有工作,但是與軍建小學一樣,洪嶺的夜還是那么黑。隨著洪嶺鄉政府的撤并,加上大量的勞動力外出打工,一到夜晚整個山村冷冷清清,就連買泡面當夜宵都得趕在八點以前。
尤其是冬季,聽著呼嘯的風聲,整個山村盡被夜色吞噬,真有如“萬戶蕭條鬼唱歌”的凄涼。葉鑫白天忙著上課,晚上除了備課就只能睡覺了,沒有其他任何活動,甚至想像以前那樣去學生家里串門都無處可去,只好把精力和心思全都放在教學上面。
最初進入洪嶺中心學校時,葉鑫只是一名復式教研組組員。由于工作上的出色表現,他由一名普通教師逐步成長為學校中層干部,先后擔任了復式教研組組長、小學低段組教研組長、學校團支部書記、學校工會主席、學校少先隊輔導員等職務,這是對他這么多年來辛勤工作的最好肯定。
然而,工作上的成功掩蓋不了親情的缺失,每當夜深人靜時,葉鑫總會想起那些不在身邊的親人,這種感覺在結婚后更加強烈。
2005年,葉鑫與石瑞小學教師徐君組成了家庭。然而洪嶺到石瑞需轉幾次車,算上等車、轉車時間,葉鑫與妻子見一次面經常要花上三四個小時。為了不影響教學工作,夫妻二人只能長期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偶爾一兩次的周末夫妻也成了一種奢望。
“雖然當初那種日子并不是我們理想中的生活,但是我們心里都清楚,教書比見面要重要。”
結婚第二年,
女兒出生的那一天,葉鑫還在忙著學校的工作,接到妻子電話后他才反應過來,臨時向學校里請了假,直奔醫院產房。抱著初到人世的女兒,葉鑫心里百感交集,其中最多的就是對妻子的虧欠,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明顯。
妻子和女兒身體都不怎么好,經常要上醫院,自己卻沒有時間陪同;女兒的生活需要照顧,自己卻沒法給予父愛的溫暖;母親在帶女兒的時候不小心摔成骨折住院,卻一直不通知自己,到周末回家才知道……交通上的不便、生活上的孤寂葉鑫都能克服,但是對家人的虧欠他始終無法釋懷。
在我市大部分偏遠山區學校,一直以來有個不成文的習慣,新來的外地教師一般只要鍛煉兩三年,就會轉到環境更好的學校去。葉鑫是個例外,算上他在軍建小學和東川小學任教的那段日子,他在洪嶺這個偏僻的地方一教就是十年。
對于這十年的山村教學生涯,葉鑫心里有的只是感激,在采訪時他對記者說:“這十年來雖然比較艱苦,但是我在洪嶺接受了磨練,養成了不輕易服輸的性格,并得以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我很感激這段歲月,它讓我懂得了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我一定會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來源:公益中國網
后記:2007年,產后不久的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我市還有很多像葉鑫這樣長期扎根在鄉村教學一線的教師,為了提高我市偏遠地區教育水平而幾十年如一日地努力著、堅守著,有的教師在山區教學時間比葉鑫更久,教學條件比軍建小學更苦,葉鑫只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在本文完稿之際,我們向所有辛勤耕耘在農村的教師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