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布局調整路在何方
來源:公益中國網
一提到“大而全、小而全”,人們就會聯想起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競爭力的老國有企業體制。教育也是一樣,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來看教育,由“大而全”、“小而全”的“拼盤”式發展,向適度規模化、專業化方向轉變,是實現教育資源有效整合、提高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同時也將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把於潛地區原有12所初中里面的8所進行合并,成立於潛二中;把橫畈、高虹、玲瓏(部分)、上甘、板橋、三口6個鄉鎮初中學校合并,成立天目初中,標志著義務制教育已經從普及走向提高,從“能上學”步入“上好學”的層面,也宣告我市初中布局調整基本到位。
此次布局調整,得益于臨安市委市政府“教育優先”政策的支持。市財政預算對教育的投入在快速提高,2007年3.62億,2008年4.37億,2009年達5.93億。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實施優先發展教育的要求,一系列的政策出臺,確保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實行。
臨安市教育局把握時機,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對于教育優先發展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加快實施學校布局調整。這次調整的特點是以初中為主、以中心城鎮為主,規模以適度為主。通過“拉一線”達到“打一網”(一線是指做好初中學校撤并工作;一網是通過初中學校撤并,促進學前、小學及成人教育的辦學條件得到大幅度提升),盤活了全市的教育資源,適度規模的效益得到體現,教育質量明顯提高。
從2007年9月開始,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和人口規模,本著適度超前的原則,市委市政府規劃建設於潛二中。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建設,一座嶄新的學校矗立在於潛鳳凰山上。為了順利實施學校撤并,臨安市教育局未雨綢繆,提前一年就開始抓好撤并各校的教師培訓,明確方向、統一思想,使教師工作達到零磨合。在學校領導班子組建過程中,臨安市教育局首次實施“校長組閣制”,由校長確定學校班子成員,切實加強學校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設。重要時段,如籌備到開學初,教育局派駐工作指導組,局領導親臨一線,協調解決相關問題。
嚴謹扎實的準備工作贏來豐碩成果,於潛二中開學一年來,校風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各方面工作均獲得了上級領導、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被評為“2009年度杭州市級人民滿意學校”。
今年,臨安市天目初中的前期籌備工作參照於潛二中的模式運作,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順利開展。開學以來,學校過渡平穩,教風、學風、校風良好,學校發展走上良性軌道。
臨安市教育局局長吳云海這樣評價這兩所學校:“前景看好,潛力很大,將成為臨安初中教育的兩面旗幟。”
此外,近年來臨安市還新建擴建了農林大附小、新橋小學、昌北中學、昌化中學、昌化鎮中、昌化職高、中職技校等一批學校;撤并了20多所中小學,部分學校進行撤校留點的建制改革。新建和改擴建的學校辦學條件一流、輔助設施完備、信息化程度加快。
利用此次布局調整的契機,市教育局還按照“每個鄉鎮都有公辦中心幼兒園”的要求,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新改擴建了鄉鎮中心幼兒園及分園,撤并60余所不規范的幼兒園,目前全市有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23所。
布局調整到位后,教育資源優化整合顯現的硬件效益,其實隱藏在背后的質量效益更是讓教育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道路。
學校撤并后,部分初中教師根據需要,到幼兒園、小學和成校任教,緩解了相關教育師資緊張的情況。
學校撤并后,教師與教師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形成了新的良性競爭機制,常規工作得到進一步落實,教科研氛圍日趨濃厚。師干訓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時,教師培訓受眾面、比例反而得到增加。
這次學校布局調整中的新校主要建在“城門口”,原來在偏僻地區教學的老師集聚到中心城鎮,可以享受到城市生活氣息,起到了穩定教師隊伍的作用。尤其是績效工資推行,農村教師實行補貼后,農村教師普遍提高了待遇,大大提升了教師的幸福指數。
臨安教育的均衡協調發展,不會走“削峰填谷”的均貧富式的路子,而必須走以強帶弱、以強促小的攜手共進式的路子。其主要內容就是做好品牌學校建設,建立品牌學校與一般學校之間學校互助共同體,將進一步建立健全互助共同體內各校的教師互派互掛、工作業績、教師成長捆綁式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實現教育優質資源的柔性流動,從而達到臨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
就推進下一輪布局調整,吳云海局長說:我們將緊密結合臨安實際,認真落實“十二五”教育規劃,重點做好小學、學前教育布局調整,促進臨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