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城市“小候鳥”
2011年11月11日
日前,在松江區張施民工子弟小學,來自五湖四海的 “小候鳥”們迎來了6位特殊的女老師——東華大學的女輔導員老師,不是來上課做講座,而是帶來了純手工制作的發夾和造型可愛的書簽,和孩子們一起玩起了心理團隊游戲。
這些手工做的發夾有多種款式,很受“小候鳥”的歡迎,很多女孩子剛剛拿到手,就興致勃勃地別在頭發上,一些孩子則饒有興趣地比誰的發夾更時髦。這些看似簡單的發夾其實并不“不簡單”,東華大學信息學院的女輔導員郭姍告訴記者,送給“小候鳥”們的形式多樣的發夾全部由女輔導員們純手工制作。
盡管只有40個發夾,學工科出身的輔導員們卻整整花了半個多月。“剛開始,大家訂購了手工制作需要的絲帶、釣魚線、膠槍等原材料,由于沒有任何經驗,結果發現沒有人會做,只好上網找圖片一步步學著做。我們第一次花了一個下午才做出了兩個發夾。”
做心理團隊活動“抓手指”“乘公共汽車”時候,女輔導員們戴著和學生一樣的發夾,學生們也非常配合。郭姍說這樣做效果很好,容易拉近心理輔導老師和“小候鳥”們的距離。五(3)班的小甜甜剛開始顯得有點害羞,但是隨著活動的開展,她變得很投入,她告訴記者,自己玩的非常開心,感覺老師們都很親切,“已經很久沒有這樣開心過了。 ”
“小候鳥”是城市里的留守兒童,他們雖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很多孩子父母經常到很晚下班,和孩子的交流非常少,有的孩子只有爸爸或者媽媽一方在上海打工,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東華大學輔導員、心理咨詢老師劉潔說道,“很多民工子弟都需要適當的心理輔導,但學校很少有這方面的資源。今天,我們陪孩子玩游戲、送心理輔導書簽,就是希望對孩子的心理進行適時干預,希望他們更開心健康地成長。 ”
張施小學校長王國恒表示,和自己學校一樣,民工子女學校幾乎沒有心理老師,部分大學生志愿者會利用寒暑假進校進行心理輔導,但大學生們普遍缺乏專業心理知識,輔導活動形式不夠豐富,心理輔導時間也難以保證,因而很難達到預想效果。
東華大學信息學院已經和張施小學合作共建了愛心傳遞服務基地,由學校輔導員心理咨詢團隊每隔兩周來為“小候鳥”們做一次心理健康培訓。心理輔導的范圍將逐漸拓展到張施民工子弟小學的各個年級,讓更多孩子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