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并“村小”后的上學難
2011年12月16日
昨日,江蘇豐縣首羨鎮,幾名放學的孩子在三輪車內做功課。當地校車停運后,家長用三輪車接送孩子上學。
12月12日,豐縣首羨中心小學校車事故發生,使得農村小學撤并后的上學難引起關注。
江蘇豐縣自2003年起,撤并農村小學,導致很多孩子上學路途遠。撤并后,最遠的孩子上學要有十幾里路。許多定點小學沒有食堂,為接送孩子,家長一天往返學校4個來回。
豐縣380多輛社會車輛覓得商機,承擔校車職責,由于缺乏管理,最終釀成校車側翻悲劇。
豐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成凱說,“豐縣沒有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校車。”有官員提出解決辦法:要么由政府全權負責校車,要么加大對社會車輛的管理。
12月14日下午4點,陰沉的天空下,北風乍起。首羨鎮中心小學門口,家長們揣著手,在寒冷中已站立許久。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放學了。
徐州豐縣首羨鎮中心小學的校車發生事故后,學生家長只能去學校接送孩子。
王麗在校門口已等了半個小時,她從人群中找到兒子小濤。小濤迅速爬上電三輪,鉆進棉被下面,王麗整理了一下棉被,幫兒子蓋好,自己掖了掖圍巾,踏上三輪車,穿過百輛以上的三輪車隊,向家里駛去。
小濤在12月12日的校車事故中,擦破了額頭?,F在,王麗每天都用電動三輪車,接送孩子上學。
帶著棉被上學
撤并村小后,上學路遠,家長多用電三輪接送;學校沒有食堂,家長一天往返學校4個來回
小濤在讀小學一年級,家住茌李莊村,從學校到家有六七公里,坐電動三輪要半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母親王麗說,以前茌李莊有村小學,去年被撤,孩子都到首羨鎮中心小學讀書。
自從豐縣撤并村小后,學生上學路途變得遙遠,電動車成為接送孩子的主力軍。
目前,豐縣有300家電動車生產廠家,每輛電動車售價約2300元。
為了全天候能接送孩子,很多家長花費200元將三輪車加裝了篷布。另一些家長則是自己用帆布和塑料布簡易的搭了個篷子。
因為平日兒子坐校車,接孩子的王麗沒有準備。她的電三輪沒有篷布,只得給兒子準備一條棉被。
王麗說,天氣陰冷,冷風還是能穿透棉被。
更多家長駕駛的三輪有篷子,三兩個孩子掀開車篷的棉門簾,進入車內,然后露出臉來向外張望。
現在首羨鎮有9所定點小學,其中首羨和集小學,從未有過校車,家長都是用電動三輪接送孩子。每日上學放學,電動三輪車的隊伍要排出近一公里遠,附近的一條公路被占據了大半幅。
董莊的一位家長已接送孩子四年。他的孩子在首羨和集小學讀書,由于學校沒有食堂,這名家長每天往返家與學校,需4個來回,風雨無阻。
冬天很冷,為防止孩子凍傷,這名家長也會在三輪車上放一床棉被。
他說,每天接送孩子,就要占用家里的一個勞動力。
豐縣的經濟條件在江蘇省排名末尾,很多青壯年出外打工,接送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爺爺奶奶身上。
撤校風波
豐縣原有小學445所,撤并了335所;茌李莊、張后屯等村村民覺得上學不便,不愿撤校
以前,豐縣有炊煙的地方就有小學。隨著孩子數量減少,豐縣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從2003年開始撤并村小學。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豐縣小學生達到12.6萬人,而現在只有6萬多人。
豐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成凱介紹,“很多小學只有幾十個孩子上學,只有幾個老師上課,無法保證教學質量。”
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投資效益和教育質量,豐縣依照“萬人一所小學”的原則,進行村小的撤并。
2007年,第一輪撤并基本完成。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國家重視校舍安全。豐縣一些校舍屬不能夠再加固使用的危房,該縣開始了第二輪的大規模撤并。
直到去年,第二輪撤并完成。豐縣原有445所小學,撤并后,剩下小學110所。
第二次撤并后,首羨鎮原有18個小學,調整之后剩下9個定點小學和一個教學點。
小濤原本就讀的茌李莊小學,就是在第二輪中被撤并的。
張后屯小學也是在第二輪中被撤并。
張后屯小學曾是張后屯人的驕傲。
張后屯村是豐縣縣委舊址,張后屯小學前身,是中共豐縣縣委在抗日時期創辦的一所抗日流動小學,1940年創辦,后幾經修整,有著70多年歷史。張后屯村人幾乎都是這個學校的學生。
一位村民介紹,張后屯小學遠近聞名,曾被評為徐州市中小學百佳校園競賽優勝單位,學生一度達到了八九百人。
豐縣教育局曾組織全縣各鄉鎮的教辦主任到學校來參觀。
2005年,隨著一輪合班并校,張后屯小學初中部被撤,并進了首羨鎮中學。
隨著教育資源的轉移,一些離鎮里比較近、交通便利的村子開始把學生送到鎮中心小學讀書,張后屯小學學生數量開始減少。
2010年,張后屯小學校舍被定為危房,縣里決定將其撤并。
“當時大家都不愿意。”村民袁維震說,撤掉之后,孩子們上學很不方便,而且沒有了學校村子里總覺得缺點兒什么。村民、村支書輪流向上反映。
茌李莊村民也不滿村小被撤,不斷向政府反映意見。
此后那些村的村民與豐縣政府達成協議。村民同意撤校,但政府也須允許村民自由選擇學校。
原本按照片區劃分,茌李莊、張后屯的孩子都應去三座樓小學讀書。
但村民認為,首羨鎮中心小學教學質量更好,便送孩子去那兒就讀。
全縣無一輛正規校車
縣教育局長說,接送孩子上學都是社會車輛,約380輛,其中包括大客車和小面包車
首羨鎮中心小學雖然教學質量好,但離一些村子距離較遠,茌李莊是離校最遠的一個村子。
撤點并校后,學生都到首羨鎮中心小學上學,上學難成了大問題。
家長們只得自己接送孩子,起初是各家送各家,后來是幾家合起來輪流送。學校沒有食堂,學生的午飯也要自己解決。
隨后,一些市場敏銳的人從中尋覓到了商機。出事校車的司機洪旭,就是其中一位。
根據洪旭一位鄰居介紹,洪旭的妻子最先在自家搞起了“學生愛心公寓”,在家里做飯賣。
洪旭從學生上學難上看到了商機,2010年便購置了一輛客車,用來接送學生上學并收取費用。每天中午接送一些孩子到自家開的“學生愛心公寓”就餐,每人每學期收費650元。
洪旭的房子是一座臨街的兩層三間小樓,如今大門緊閉,在其“學生愛心公寓”樓上貼著一副對聯。對聯上的字跡已模糊,隱約顯示著“愛心讓孩XX,精心讓家X心”。
學生家長介紹,洪旭在上學放學時間到學校門口,向接送的家長們發放名片,且還開車到村子里去“推銷”。
“豐縣各個小學沒有一輛嚴格意義上的校車。”縣教育局局長孫光華稱,江蘇省有關規定對于校車的定義是,由學校購買或有關單位自備、租用的用于接送學生的車輛。
孫光華說,目前接送孩子上學的都是社會車輛,約有380輛,車型包括大客車和小面包車。
家長們反映,校車超載是常態,每天校車都會擠得滿滿當當。
雖然如此,這還是解決了沒有精力送孩子的家長們的難題,“洪旭們”的校車受到家長的歡迎,很多孩子開始坐校車往返學校和家之間。
在甘肅校車事故之后,豐縣曾嚴查此類校車。李成凱介紹,洪旭的車輛在出事故一周前還被李成凱親自查過。
“這些車大多手續齊全,當時因為這個車沒有在教育局備案,被暫扣了。”李成凱介紹,從安全角度說,具備條件的社會車輛接送學生也是可以的。
“我們需要安全校車”
村民提出安全校車需求,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成凱稱,撤并小學后政府應做好后續工作
“撤并學校后,后續工作沒有做好。”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成凱承認,學生上學難與撤并學校有關,而這也導致了后來的傷亡事故。
“要不,給我們安全的校車,要不,就把學校還給我們。”村民們提出這樣的訴求。
李成凱坦言,恢復撤掉的學校比較困難,會帶來示范效應,所有的小學都要求恢復。從教育上來講,撤并小學是很好的政策?;謴托W會帶來教育改革的后退。
李成凱稱,15名孩子的生命是一個太大的代價,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避免此類事件再發生。
他提出兩個想法。
第一種是由政府全部負責校車的采購和運營。第二種是引入社會力量,建立準入機制,政府予以補貼,嚴加管理,一旦有超載等違規行為,取消其資質。
校車事故后,豐縣停運了所有校車,每到上學放學的時間,電動三輪車接送孩子,成為街上一景。
14日下午,一輛電三輪從豐縣一條街道的快車道上駛過,后面載有三個孩子,一個孩子趴在車邊寫著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