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要
關鍵詞
一、引言
二、思想觀念影響下的九年義務教育現狀………………………………………………………3
三、原因分析
1、宗族觀念
1.1 “人多就是法,人多就是理”
1.2
2、讀書無用觀念
3、新生代農民工的主體意識
4、循環思想 …………………………………………………………………………………7
5、教師觀念落后
四、相關對策及措施
1、健全農村法制,增強政府執法力度
2、做好宣傳,樹立榜樣
3、改善交通,提高代課老師綜合素質
五、總結
參考文獻
摘要: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我國西部地區相繼啟動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部分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兩免一補”資助,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智力支持為西部地區的“兩基”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但由于種種原因,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現狀仍然不容樂觀,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主要是針對這一現象,以云南一貧困山村為例闡述導致這一現象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一些相關的相關對策及措施。
關鍵字:農村;教育;思想觀念; 措施
一、
在國家眾多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惠民政策推出后,農村義務教育的經濟成本降低了,上學也容易了。然而,在我國西部貧困農村義務教育卻仍是阻力重重,義務教育普及的程度也不容樂觀。以前人們普遍頭疼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經濟成本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是為何在廣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推行依舊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呢?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了阻礙義務教育推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民的主流意識。樣本村主流意識中的宗族意識,讀書無用觀,循環思想;樣本村中新生代農民工的主體意識以及樣本村小學教師落后的思想觀念等都對當地義務教育的推行起到了巨大的阻礙作用。
二、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千百年來農村社會一直具有的道德觀念。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以云南經濟落后地區為代表的廣大農村這樣一個千百年來一直被延續的道德觀念卻已經被舍棄。從我們調查的樣本村的情況看,“讀書無用論”的觀念正被正在演變成為村民們的主流觀念。“孩子大了就應該出去闖闖,整天呆在學校,窩在家里沒出息。”“這是村民關于自己孩子在教育方面最普遍的觀念,他們口中的長大是指孩子長到十四、十五歲。當地孩子一般八歲上一年級,也就是說當他們上到初一、初二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是“長大”了,應該到外面去闖闖。“讀書不讀書,鋤頭把子一樣粗。”這是村民中一個比較普遍的觀念。他們認為書讀太多沒用,會寫名字就行了,孩子長大后就是種種地,用不著學太多,早回家幫忙還能學到一些種地的技能。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地的極大多數孩子認為讀書只為了讓他們混到他們父母所說的長大的一種途徑。厭學情緒極為嚴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這里的孩子把學習看成是一種很隨意的活動,逃課現象很普遍,作業完成情況很差,甚至是在一、二年級的學生中這些現象也是很普遍的。在這的孩子之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
人在家中心在外,
早出家門看世界。
早知世界是這樣,
讀書不如去種菜。
就是在云南省實施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費全免,并且對受教育學生有生活補貼的政策之后,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成本已經幾乎為零的情況下當地只有不到26%的孩子能夠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三、
以前的農村生活方式是聚族而居,安土重遷,生產和生活領域合一,進行自己性的簡單再生產與不斷重復的節奏緩慢的生活,一人的直接關系和鄉里為關系為活動交往中心,不同等級不同職業群體及男女之間的交往受到種種限制是社區封閉式的生活方式。【2】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長期的影響著農村人們的觀念和意識,塑造了農村獨有的主流意識——小農意識(為滿足個人溫飽,在一小塊地上自耕自作,無約束、無協作、無交換而長期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近些年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推力俱增、城市拉力加大外出務工的農民數量大幅增加,外出務工人員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一些轉變,也帶動了自己所在村、社的村民的觀念的變化。然而在他們的主流意識上仍舊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正如馬克思說的小生產方式使人頭腦局限在極小范圍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和歷史首創精神?!?/span>3】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了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正是這些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人對孩子受教育問題的看法和態度。
1、宗族觀念
宗族是指擁有共同祖先的同姓親屬群體,這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群體是我國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根源的社會現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新的轉型時期,廣大農村進行的一系列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使農村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農民生活發生極其顯著變化,與此同時,沉寂了近50年的農村宗族活動逐漸復活并呈迅速蔓延趨勢,成為影響農村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社會現象。
宗族觀念從根本上決定了當地養孩子的目的——壯大自己的家族,提高自己所屬家族在村里邊的地位。在當地誰家“人丁興旺”誰家就有話語權。由于宗族觀念的影響,決定了當地幾個主流的觀念。
1.1、“人多就是法,人多就是理”
中國傳統宗族的最顯著特點是宗權與政權互動,而且經常是兩位一體。在我國歷史上,宗族組織不僅是個血緣單位,還是個準經濟單位和準政治單位,其內部結構與功能和當時的政權組織有很大的類似性。如宗族組織內部存在著與階級關系相對應的身份等級秩序、與官僚機構相對應的宗族機構;與國法相對應的宗族法、與政權一脈相承的族權,呈現出明顯的政權化傾向,而這正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宗法性的具體體現。族人將家族勢力作為自己的保護傘,漠視法制。盜伐森林、占用良田、破壞水域等,尤以破壞《婚姻法》為甚。有的家族和家庭不惜用欺騙、抗拒、外逃等手段來擺脫計劃生育政策的約束。宗族觀念和宗族勢力也干擾了農村的普法工作,增大了法律和政策執行的阻力。此外,由于有些宗族內部自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族規家法,在處理宗族內部糾紛和宗族間矛盾時往往超越法律范圍,私下了結,使法律形同虛設。當地一些基本的民事糾紛基本上都是私了,家族內部解決糾紛的就有幾個長輩在一起協調解決;家族間解決糾紛就是“拼實力”的時候,哪個家族人多了就能占到便宜。甚至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當地超生很嚴重,據我們統計平均一家有5個孩子,當地政府下村執法的時候,有的家庭罰款交不上,家族大的就一直強硬的不交,家族小的連家里的鍋碗瓢盆都被充當罰款拿走了。在大家族眾多優勢的影響下,宗族意識越發深入人心。
1.2、
在壯大家族這一目標的指引下,他們把一個家庭孩子的多少放置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甚至出現了誰家孩子多,尤其是男孩多誰家在村里族里地位就高這樣一個觀念。孩子少了被村民嘲笑,抬不起頭做人。當地村民普遍有這樣一個理論:誰家孩子少那就是他家沒本事養不活孩子,就孩子少的家庭而言,他們自己也會覺得低人一等,在處理事務上沒有底氣,很沒顏面。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決定了他們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前就沒有一個培養孩子的觀念,而只是簡單的想著把孩子養大,然他能吃飽穿暖,而對于如何能讓孩子有個好的發展的問題確實沒有考慮過的。然而就在這種宗族觀念的引導下,導致當地超生很嚴重,平均一個家庭有5個孩子。在當地人均年收入1000元不到的經濟情況下,有多少家庭能夠提供孩子受良好教育所需的物資,或者說能供給幾個孩子在義務教育之后繼續深造所需的物資呢。“多一個孩子,多一份希望”,這其中的“一份希望”到底是什么呢?是在別的家族面前耀武揚威的“希望”?是在村里邊能夠洋洋得意的“希望”?還是“在和別人拼拳頭的時候能拼過別人”的“希望”?或者又是在政府來執法時能夠和政府抗衡以下的“希望”?那孩子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2、讀書無用觀念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大中專畢業生都得自找工作,而在當前社會轉型就業壓力日益加重的環境下,出身農村的大中專畢業生往往是畢業即失業,而與他們年輕相仿的沒考上大學的農村青年,卻可能外出打了好幾年工賺了不少錢,這一比較差異不僅讓農村學生的父母心中感到失落,就是學生本人也感到心里失衡;不讀書考學同樣能到城市打工,這一非農化路徑的拓展和改變使得學生讀書沒有動力,而父母的也因此不再把讀書當成孩子以后孩子生存生活的唯一出路,甚至認為這不是一條好的出路。據我們統計,村里在??萍皩?迫艘陨蠈W校就讀的人數占3%。然而談起這些在高校就讀的孩子時,其他村民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羨慕和欣賞。相反的倒是一種不屑,有的甚至認為這是在混日子,浪費家里邊的錢,還不如去打工學些手藝,三、四年的時間也可以攢點錢。“花這么多錢,到畢業了還不是打工”,在自己本身的嫉妒心理的影響下,有一部分人反倒是擺出了一副等著看笑話的心態來,等著看這些大學生以后就業了工資也沒高到哪去,待遇也沒好到哪去。還不時的會冷嘲熱諷幾句。這更是加重了學生本人和學生父母的壓力。就我們調查的195戶人家的情況看,在這195戶人家共有15人是吃公家飯的,然而其中有10個代課老師,工資一月才500塊錢,另外4人中工資最高的也就是2000。但是在外打工的男性倒是有好多能得到一個2000多塊錢的工資。由于農民本身的盲目性,他們看問題大都以最直觀的眼觀去看待,誰的工資高水自然就是誰更優越。在這樣的一種比較下讀書無用論更是深入人心了。
3、新生代農民工的主體意識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5億外出農民工,其中新生代農民工有近1億人,約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60%。就我們調查的村而言,因為他們平均一戶人家只有3-4畝土地,而且全部是山地,條件很是艱苦,,因此外出務工人員極多,據我們調查,村里輟學且未結婚的孩子百分之百的都選擇外出務工,多半是13、4歲隨自己的哥哥、姐姐或是同村的熟人一起外出務工。他們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物化意識凸顯。隨著物質文化的增長,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對金錢的渴望和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他們眼中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標準不是知識、智慧、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而是能否賺取大量的金錢。因此“出門看看世界,享受生活”成了他們外出務工的動機。“燈紅酒綠”成了他們內心的向往和追求,關顧酒吧,迪廳,KTV,舞廳成為他們身份的標識,認識一些不務正業以不正當手段賺錢的朋友成為他們吹噓的資本。他們回村之后沒有傳播外面的一些先進思想,反倒是向自己的兄弟姐妹大肆地宣傳外面世界的絢麗多彩和紙醉金迷。還大肆夸耀自己在外面打工過的生活如何滋潤,外面錢多么好賺等等。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模仿性,同時又缺乏辨析能力,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和誘惑。更何況是從小在貧困山村長大的孩子,他們吃夠了貧困的苦,急于脫離貧困,急于在眾多的兄弟姐妹中證實自己的能力。因此極大多數的孩子也無心學業,只是等著自己快些長大之后,就能跟著同村的人去打工,去見識外面的“花花世界”,去賺“大錢”,脫離現在的貧困生活。
4、循環思想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在我們調查的家庭里邊有46.2%的家庭是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由自己的爺爺奶奶帶;30.7%的家庭是父親外出打工,孩子由自己的母親帶;7.7%的家庭是母親外出打工,孩子有自己的父親帶;父母都在家的家庭只占15.4%。其中還有的是單親家庭。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孩子能得到父母雙方教育的機會就很少了,除了父母雙方都在家的家庭,其他家庭基本就形成了一個家長照看5個孩子的局面,父母雙方都外出的那46.2%家庭更是會出現一個(爺爺或奶奶去世)或兩個老人照看十多個孩子的局面(老人要同時照看幾個兒子的孩子)。在這樣的條件下,負責照看孩子的家長也只是能夠做到讓孩子安安全全的,能吃飽穿暖了;而且因為家里活計太多,5、6歲以上的孩子基本都要參加生產活動,而學習反倒成了一種副業。家長也無暇過問,更沒有時間去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了。久而久之,孩子們也不把學習看的有多重要了。而我們發現一個更為嚴重的現象。樣本存有如此多的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而且好大一部分是在向廣東浙江這樣的發達地區打工,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沒有相應的改變,呈現出的反倒是一種循環觀念來。在我們支教的過程中有個外出打工的大叔問過我們關于現澆砼板梯形渠道體積的計算方法,我們給他們解說之后他們意識到自己吃了幾次虧,說沒有知識連打工都老受人欺騙。但是在我們后面進行的家訪中問起關于孩子受教育的看法時,他們的回答卻是“孩子能考上好的學校就供,考不上也就算了”。他們自己也是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的,但是因為循環觀念的影響,他們自己也就沒想過要讓自己的孩子在將來的生活模式上有什么改變了。就村子里的一個案例來說吧,在我們支教的小學的三年級由一個小男生,在我們支教期間表現很是優秀,成績也好,第二課堂也很優秀。有一次他在學校發燒,我們
5、教師觀念落后
我們支教的改乃噶小學位于鎮雄縣東半線潑機鎮平天村,在校師生600余人,其中教師20余人,代課老師14人。代課老師多是村里或附近村子高中畢業,因為家里有老人或孩子需要照顧的而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沒有正式上過師范類院校,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月工資500元。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連最起碼的課本知識的教授都很困難,開的課程連基本的體育,音樂都沒有。教師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也沒受過太多教育,本身的思想觀念沒有太大改變,那什么來影響學生呢?連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都不是很正確,憑什么來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而這在中西部鄉村小學是一個普遍面臨的問題。據中西部9個省(自治區)的學校數據統計,2006年,3萬多所鄉村小學的班師比例平均僅為1:1.3,4萬多個教學點的班師比例僅為1:1,均遠低于全國小學1;1.9的平均配置水平,【4】這些地區的學校的教師嚴重不足,面臨著進不去,留不住的問題。
四、
1、
宗族觀念一直是束縛當地教育發展的主要觀念,中國人家庭觀念重、親族原則濃是世界公認的。
2、做好宣傳,樹立榜樣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當地并沒有出現靠讀書而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在我們走訪的農戶中,最高學歷的是一個還就讀于昆明理工大學的男生,而在他以前基本沒有出現上重點大學的人。因此可以說在村子中一直沒有出現一個靠讀書學習取得很大成就的榜樣。而我在昆明市尋甸縣雞街鎮澤和村委會龍泉二社調查的結果顯示,榜樣在村子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個村子84戶人家在50-40歲這一年齡段內出過三名靠讀書就業的人。他們中有兩名擔任高中教師,還有一名是公務員,就因為這樣的成就他們一直被村民所稱道,也一直是家長鼓勵孩子學習時所用的榜樣。在40-30歲這一年齡段內出了5名靠讀書就業的人。其中有三名公務員,兩名教師。而在30-20歲這一年齡段內更是出現了多名讀書取得很大成就的人,有1人就讀于985批次大學,2人就讀于211批次大學,還有兩名已經就業的。該村的村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的重視程度用村民們在交談中說的一句話最能形容:“只要孩子好好學,就算是砸鍋賣鐵我們也供!”。由此可見樹立榜樣是一個比較具有促進農村教育的措施。政府可以宣傳當地或者附近一些靠讀書而取得很大成就的人的實例,以此給村民樹立起一些榜樣,已達到慢慢改變人們觀念的作用。與此同時政府可以加大相關的宣傳力度,組織一些在外就讀的大學生到小學,出眾進行一些宣講活動,以此達到改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作用,為他們樹立起遠大的理想,這樣也可以減少當地新生代農民工對他們的影響。還有,各村領導應該提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可以自己設置一些對優異學生的鼓勵方法,讓教育的重要性從多個方面慢慢滲透到村民的意識中。
3、改善交通,提高代課老師綜合素質
針對當地教師觀念落后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隊伍中正式教師人數太少,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當地交通閉塞,生活條件差,教師待遇低,得不到好的發展。改乃噶小學校長鄧忠奎老師給我說過一件事情,2009年學校分配來一個剛從二本師范院校畢業的女老師,鄧老師接到通知到鎮上去接她,她下車借故要在鎮上買些生活用品,一個人到附近的商店去了,卻在半小時后給鄧老師打來電話,說這里條件太差,不想在這里執教,自己已經坐上回縣城的車了。通過這一事例可以看出要想提高當地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交通問題。然而交通的改善很可能會是一個耗時較長的措施,在這以前可以在有一定補貼的條件下對現任的代課老師進行一些專門的培訓,這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做用的。
五、
苗春德先生說過“中國國家之新生命比于其農村求之,必農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國國家乃有新生命焉。”【6】農村的新生命在于培養“新民”,教育無疑是培養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國家眾多與教育相關政策大力實施之后,中西部農村的教育現狀卻依然不容樂觀,這就不得不讓我們去深思,到底是什么束縛了我們的教育?通過此次調查我們發現其中的一個束縛——農村的主流意識。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再是單獨的學校的教育,孩子的教育,還應該是社會教育、成人教育、民眾教育。梁漱溟先生認為鄉村教育與鄉村建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鄉村教育與鄉村建設必然要“合流”?!?/span>7】梁漱溟先生還認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不可分,平時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兒童教育上,但在社會改造時期,則應注重社會教育、成人教育、民眾教育。當然正如晏陽初先生說的:“鄉村建設不是任何一面可以單獨解決的,而是連鎖進行的全面建設,因為社會與生活都是整個的,集體的,聯系的,有機的。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支離破碎的解決問題”。【8】我們的力量有限,才學有限,針對上面提到的問題提不出更為系統化的,更為專業的,更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只能在此向全社會呼吁:關注偏遠農村,關注農民意識的變化特點,集合力量積極深入農民群體開展調查,去發現一些隱藏在農村的一些現象之后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十分寶貴的指導意見。
六、
【1】 溫家寶.政府工作報——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2005年3月14日.
【2】 韓明謨.農村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90-19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 原春琳.中國新聞網——2008年12月17日農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現狀堪憂.
【5】 許烺光.宗族種姓俱樂部中譯本【M】.華夏出版社.
【6】 苗春德.中國近代鄉村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6.
【7】
【8】 宋思榮、晏陽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25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