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將投入百億改善貧困兒童營養
2012年03月29日
過去的一年,民間助餐行動在中國掀起熱潮,同時,政府承諾將投入數百億用于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
在政府投入之外,民間助餐行動,還能做些什么?
民間的熱情
一年時間,跨越6省區,建設300個廚房,培訓300多名廚房管理員,讓近15萬名農村留守學生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過去,也許只有商業利益的推動,才可能出現這樣高的工作效率,而現在,慈善項目也可以如此高效。
以上的數字,是“春苗營養計劃”在過去一年中取得的成績,“春苗營養計劃”是由中國關工委和安利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助餐項目,目的是通過向貧困地區學校提供廚房設備、人員培訓,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營養狀況。自2011年6月安利公益基金會成立并啟動“春苗營養計劃”至今,該項目已經惠及全國6個省區18個縣的300所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
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也許是最近幾年慈善界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伴隨著農民工群體的不斷壯大,留守在鄉村的兒童群體也在日益壯大,據統計,我國現有農村留守兒童5800萬人。
“我們統計陜西省去年留守兒童是130萬人,占全省初中、小學兒童數量的四分之一,特別是一些邊遠貧困山區的學校留守兒童達到50%以上。”“春苗營養計劃”受助地陜西省關工委介紹了陜西的情況。這些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不僅存在營養問題,一些學校甚至無法提供基本的伙食條件,留守兒童的吃飯難,受到社會的關注。
針對農村學生吃飯困難的狀況,民間慈善助餐行動掀起熱潮,企業、媒體人士、社會團體、民間組織NGO紛紛發起各種形式的助餐項目。盡管“春苗營養計劃”誕生僅一年時間,但這種由企業公益基金會發起的慈善助餐行動,受到了官方的肯定。在“春苗營養計劃”工作總結會上,來自衛生部、國務院婦兒工委和教育部的相關負責人對安利公益基金會的善行表達了認可。
一年以前,剛剛從美國安利公司執行副總裁一職上退下的鄭李錦芬,深入到廣西貧困山區的小學探訪,她看到的,是捧著黃豆蒸飯的農村孩子,他們的身材明顯比城市孩子矮小。面對營養不良的學生,學校有心無力。在這種貧困山村的學校里,靠燒煤蒸飯需要花去四五個小時的時間,學校廚房的煤灶只夠蒸熟學生的黃豆飯,不能燒菜,更談不上提供營養膳食。于是,初創的安利公益基金會便將關注方向鎖定在留守兒童的營養上。
提起廚房改善前學生飯菜冰冷的狀況,重慶市綦江區永樂小學校長韓洪衛甚至有些激動:“作為校長,我感到無助和內疚。” 永樂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西部農村小學 ,留守兒童占學生總人數的69%.廚房得到改善以后,“學校不但節約了一個人工,一學期下來就節約1萬多塊錢的燃料費,照這樣算來一年我們食堂就可以節約將近3萬塊錢的成本。”
現在,在“春苗營養計劃”覆蓋的300所學校里,蒸飯設備只需要1個小時,就能蒸熟米飯,剩下的時間用來做菜。更加重要的是,廚房燃料上節約下來的錢,可以被用來買菜買肉,改善學生伙食,這讓學校負責人倍感欣慰。
對于企業參與慈善助餐的熱情,學者也早有關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了一份名為《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項目》的調查報告,課題組的團隊走訪了重慶、陜西、貴州、青海、云南五個省市,50多個縣150多所實施營養改善的學校,以了解實施情況,不同項目的操作模式、問題和經驗。調研主持人楊東平教授介紹說,全國各地存在多樣化的營養改善項目,而企業參與的助餐項目,已經成為民間慈善助餐行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除了由安利慈善基金會發起的“春苗營養計劃”,“九陽希望廚房”、“卡夫希望廚房”等助餐項目,也已經以不同的方式,惠及數百所貧困地區學校的學生。
“政府是第一責任人”
“春苗營養計劃” 是一個三年助餐項目,項目最終的目標是捐建1000個營養廚房,讓50萬兒童受益,安利公益基金會將為此投入5000萬元。2012年第二階段的“春苗營養計劃”于2012年3月21日正式啟動,在這一年里,還將有400個營養廚房分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湖北省、河南省建成。
民間助餐善行熱情不減,與此同時,2011年年底,政府文件發布了一系列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的政策,這意味著,政府將在解決農村學生吃飯難的問題上挑起大梁。
“無論是基于國民素質的改善,還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當成為農村少年兒童營養改善的第一責任人,并且是主要責任人。”《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項目》報告,專門對農村學生營養改善的責任分擔,進行了論述,而政府的政策導向,正是遵循這樣的原則。
不過,也有人對政府的誠意提出質疑。“政府真的準備在營養改善問題上挑起大梁嗎?”提出這個問題的背景,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其中一個數字“160億元”讓人印象深刻,而“160億”顯然不足以改變農村學生膳食營養的現狀。
“去年11月23日國家實施營養膳食計劃以來,有三個數字,76億,160億,2600萬,這個情況對不對呢?對,但是準不準呢?不準。”對于這樣的質疑,教育部財政司副司長田祖蔭在“春苗營養計劃”工作總結會上,專門做了解釋。
按照田祖蔭的解讀,160億是按照試點地區680個縣每生每天3元錢營養補助的標準計算得出,對于680個縣以外的學生,田祖蔭說:“慢慢來,后面會有的。”
政府的營養改善計劃,是一個由多個政策組成的配套政策,每一個政策后面都有對應的資金,田祖蔭說,除了直接吃進嘴里的“買米錢”,還有用于改善廚房設施的“買鍋錢”,而這些資金加總起來,遠遠超過160億。
要讓學生吃一頓像樣的午餐,聽起來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但現實中的問題,要比想象的復雜很多。
重慶市綦江區永樂小學的兩個炊事員,每天早晨4點鐘到學校上班做早飯,一直忙到晚上8點才能回家。“微薄的工資,高強度的勞動,我們不能對他們提過多的要求,只要他們把飯燒熟就行。”永樂小學校長韓洪衛說。
因此,政府需要做的,遠不止“給錢”。“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報告中提出,學校沒有廚房工作人員的編制,只好采取教師輪流值班、家長志愿服務或雇傭臨時人員等方式。這樣的方式“顯然難以持久”。
民間還能做什么?
“政府有系統的考慮,應該多傳播,多跟公眾溝通。”在聽完田祖蔭的解讀后,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說。與楊團一樣,關心和參與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行動的民間人士,希望更多地了解政府對營養改善問題的態度和長遠考慮。而一旦明確了政府的責任和具體政策,民間力量就更能厘清自己的角色和能力范圍。
在政府的計劃中,包括企業、公益機構以及個人在內的民間力量,也被視為重要的角色。“我們希望社會各界繼續關心和支持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營養膳食工作,能出錢的出錢,能出力的出力。”對于民間的慈善助餐行動,田祖蔭多次表達了認可和贊揚。
由媒體人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項目,也開始準備好適應變化。
“政府160億覆蓋的學校,我們不會完全退出,我們會轉向資助學前班學生、教師和廚房工作人員。”鄧飛說。政府目前的政策,主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地區學童,政策無法覆蓋的部分,民間力量仍然可以發揮作用。
“我們要努力成為政府的‘同盟軍'.”安利公益基金會常務副主席黃德蔭,表達了與政府密切合作的期望。第二階段的“春苗營養計劃”,將會在河南、湖北、寧夏三個省市陸續開展,這三個省市也是政府給予160億財政補貼所涉及的地區。“我們將透過提供安全完善的廚房設施,讓政府的投入能夠為留守兒童營養狀況的改善帶來更好的幫助。”
正如田祖蔭所說,政府的營養改善計劃,將是一個龐大而繁瑣的工程,助餐的進度不可能像人們期待的那樣快。而民間力量,則能夠在政府配套到達之前,促進營養改善的實現。
政府與民間力量的合作,不僅是雙方的意愿,從客觀上也是避免資源閑置和浪費的需要。楊東平教授的報告中提到,目前各種助餐項目之間的協作還遠遠不夠。
盯住學生的飯碗
政府的營養改善計劃,目的是讓貧困地區孩子的飯碗里,多一塊肉,多一只蛋。因此,在政府龐大的資金投入落實后,最讓人擔心的事,是一塊肉在進入學生飯碗之前,流失在各個環節中。“監督管理機構不夠健全,尚未形成效果反饋機制。”楊東平教授的報告認為,目前政府主導的慈善項目,往往存在監督和反饋不力的缺陷。
在這一點上,民間助餐行動的成功經驗,正好可以為政府政策提供借鑒。“春苗營養廚房”的執行中,就能看到一種源于商業規范的管理精神
“春苗營養廚房”項目負責人、安利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匡冀南介紹,項目的采購,全部采用委托招標形式,由安利公益基金會與供貨廠家直接洽談簽訂合同,并撥付有關款項。關工委和安利公益基金會雙方共同監督資金的使用情況,保證流程的規范和透明。“春苗營養廚房”還通過覆蓋全國的安利志愿者,到學校監督項目質量,確保資金的使用。
民間慈善,總是具有務實的創新精神。為了監督善款的使用,一些民間助餐項目發動“鄉村精英”和學生家長成為監督員,并通過微博向社會公開善款的使用情況。而這樣的方式,也正在被政府所注意。
事實上,政府與民間合力推動的探索,正在一些地區進行,廣西“馬山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在馬山縣的學校里,學生的午餐補助由兩部分組成:國家財政補助3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加1元。由于“免費午餐”項目擁有廣泛的網友志愿者,這些志愿者會將學生的午餐補助情況,向社會公開,從而起到監督的作用。
教育部財政司副司長田祖蔭在發言的最后,展示了一張網友制作的圖片,圖片顯示了民間助餐項目“免費午餐”覆蓋全國各地的情況,紅色的“免費午餐”logo,將中國地圖染得喜氣洋洋。
在慈善助餐行動上,政府對于民間公益力量,抱著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度,對于民間公益組織來說,更多的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