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折射出的是人性之真善美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錯,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激烈爭論,贊成者和批評者各執一詞、立場堅定。小學生面對這樣問題回答“不讓”其實來自于真實的想法,也是誠實的表征。這涉及的是事實與價值這兩個概念。
事實與價值,是價值哲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一般而言,事實是客觀的、唯一的,關于事實的具體判斷存在真假、對錯之分;價值則是主觀的、多元的,關于價值的具體判斷幾乎涉及真假、對錯方面的問題。前者如“孔融讓梨”這個廣為流傳,并且得到普遍認可的歷史典故;后者如“孔融讓梨”是好的、應該的、值得學習的。
具體到“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它更像是一道“價值判斷”問題,而不像是一道“事實判斷”問題。從這個層面上看,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嚴格意義上是不能判錯的。老師之所以給其“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關鍵原因還在于搞混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錯把榜樣和尺度當成了標準和標尺。這與價值的多元性并不矛盾,一個社會需要充滿活力的個體,更需要建立核心價值體系,建立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價值觀。否則,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必將成為奢望,我們的幸福生活必將難以達到應有的高度。
謙讓是美德,誠實亦是美德。既然同樣都是美德,何來對與錯,又何來優與劣?你若批評了誠實,虛偽就占了上風;你若批評了謙讓,自大就占了上風。由此可見,兩者并沒有什么對與錯,兩者也不應該放在一起進行是與非的比較。
不論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對于那些“不讓梨”的學生,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轉變教育理念,杜絕把價值標尺絕對化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趨勢。
更重要的是,必須超越學生回答的對錯之爭,一邊褒獎孩子的誠實品質,一邊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逐漸懂得基本的是非觀念,學會謙讓和禮貌。倘若如此,于國于家于己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總而言之,“孔融讓梨”所折射出的人性真善美,是應當彰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