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文憑”大行其道,作祟病根在哪?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山東“廳官”在清華大學讀起“論文博士”、百名在職學生在武漢理工大學涉嫌造假獲取碩士學位……曾被社會各界認可的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近日卻引發了人們對高等教育學歷的信任危機。
在一些地方,干部、商人等利用空余時間“充電”,卻有部分演變為一股盲目的攻讀學位熱潮。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徐景顏近日被曝“在清華大學法學院讀博,卻從未見其上課”,由此受到公眾的質疑:學校是否為身份“特殊”的學生提供了文憑“綠色通道”? 北京市民劉瀟說,她的丈夫在某國家機關工作,博士已占到辦公室同事人數的一半左右,不少都是在職博士。
在如此“學歷大躍進”的浮躁之風下,被異化的學歷教育五花八門。一些業內人士將其總結為以下幾種模式:
“五不型”:即“不用通過國家統一考試”“不用上課”“不用做作業”“不用寫論文”“不用自己交學費”的學歷教育。在一些高校,原本為照顧國企技術骨干而制定的研究生單考政策,如今已成為官員和企業高管獲取文憑的渠道,上課、做作業、寫論文都可以找人代勞,學費也可以報銷。
“速成型”:如不少省份與一些名校開展的“省校合作計劃”。北京某高校一名教師說,省里給學校一筆錢,學校便替省里培養一批縣處級以上干部。但干部們公務繁忙,不少辦公地距學校千里之遙,無法保證學習時間,其畢業速度卻高于同等學歷的全日制學生。
“論文型”:不上課、提交一篇質量不高的論文,就拿到一張博士學位文憑。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輿論中的這種“論文博士”與國外的“論文博士”不同,前者通常被認為是博士教育的一種變異。
權學交易下的“注水文憑”,是對勤奮刻苦的莘莘學子的無情嘲弄,不僅讓文憑“含金量”大打折扣,更破壞了高校的公信力,讓人們對神圣的學術殿堂產生了信任危機。
一些人也深知文憑“含金量”被貶值,卻仍千方百計追求著“注水文憑”,甚至不惜弄虛作假。有專家指出,“注水文憑”大行其道是幾重力量同時在作祟。
對官員來說,用權力換取一頂“博士帽”,便有機會獲得更大的“烏紗帽”。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余雅風表示,目前人事體制中,“唯文憑主義”和“唯高學歷論”仍大行其道,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資標準、職稱評定等諸多政策如今仍與文憑掛鉤。
據了解,不少地方和部門甚至列出了“學位——官員級別換算表”:學士相當于科員,碩士相當于科長,博士相當于處級,博士后相當于廳級等,延續著過去“學而優則仕”“唯學歷取官”的觀念。
“多一個‘高學歷’頭銜,遞名片、曬簡歷的時候也有面子、底氣足,社會風氣如此。”貴州一名通過“省校合作計劃”拿到碩士學位的副處級干部說。
在教育產業化的過程中,一些迎合市場需求的高校靠著文憑這棵“搖錢樹”,“生意”紅火,財源滾滾。武漢理工大學被曝出近10年來,便通過廊坊碩士班先后向百余名無資格入學的學生授予了真實的碩士學位。一些學員表示,學習期間都繳納過2萬元左右的費用。北京某高校一位老師也曾表示,高校招收一些高官讀博,確實能給學校帶來資金和項目,也給以后辦理其他事情開辟了門路。
正是在“名利雙收”的誘惑下,不少高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串通一氣、為一些“特殊”學生獲得“注水文憑”提供各種便利。
治理“虛火旺盛”的文憑“大躍進”,應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重文憑更重水平。我國大學應堅持教育標準和學術標準,嚴把博士學位授予關,同步推進和規范高等教育學位管理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