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學將推中醫進課堂
2012-06-25
小學下學期將推中醫進課堂
屬于非常規課程不入課表不考試 授課人全部選自普通教師
昨天,記者從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獲悉,本市計劃全面啟動“中醫文化進校園”工作。下學期起,全市統一的中醫校本課程(小學版)將正式啟用,該課程老師將在本周報名遴選后接受中醫部門培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項課程旨在普及中醫文化,非硬性規定,課程不進課表,不列為考試項目。
中醫小故事進小學讀本
據了解,“中醫文化進校園”是本市開展中醫藥文化建設年工作的內容之一,由市中醫局、市教委、市文化局、市衛生局等多部門聯合舉辦,旨在通過多種形式在校園內傳播中醫藥傳統文化。
目前,市中醫局及市教委已聯合編印了《青少年中醫藥文化知識》普及讀本(小學版)。中學版編制工作正在進行中,最快有望明年面世。小學讀本內容包括,鮑菇濟蒼生、神農嘗百草、道人仙方療骨傷等淺顯易懂的中醫知識和故事。中學階段讀本,將內容融入生物、化學、歷史等日常課程中,如體弱的林黛玉為何服用人參養榮丸?天體運行和四季變化中應如何調節生物鐘?醫學史上最早在手術中應用全身麻醉的人是誰?這些問題學生將在不同科目的學習中學到中醫知識。
不列入課表不進行考試
據了解,中醫進課堂只作為中醫知識推廣,非硬性規定的課程,不會進入中小學課表,也不安排考試。
市中醫局計劃于本周啟動對該課程內容教師的報名遴選工作,從生物、語文、歷史、國學文化老師中選拔一批對傳統醫學感興趣的人員,通過基于統一讀本內容的集中“充電”,鞏固中醫藥傳統知識。
相關負責人稱,與語文、數學等科目不同,中醫知識將突出故事性和文學性,向小學生們傳遞生活保健、心理調節、國學等傳統文化的元素。因各區縣教育資源不均衡、師資力量不均,因此將逐步推動中醫藥文化進小學的工作,東城等中醫文化基礎較好的區縣有望在一年內實現中醫文化進小學的全覆蓋。
授課方式
小學:多種方式普及知識
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介紹,針對小學生的生長發育及認知能力等特點,市中醫局和市教委聯合編印了《青少年中醫藥文化知識》普及讀本(小學版)將作為全市統一的校本課程,于下學期起正式走進小學校園。這也是全市第一本針對中小學生的中醫文化校內普及讀本。記者獲悉,該讀本將通過中醫藥校本課程班、中醫藥興趣班、中藥種植園地等多種形式進行普及。
中學:融入日常課程學習
在進入小學的同時,中醫文化也將走進中學課堂。市中醫局介紹,目前,中醫文化在中學內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試點探索。市中醫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相比小學而言,中學課程分科較細,課業負擔也較重,從目前的試點情況來說,多種形式并存的同時,通過多學科融合的形式來傳遞中醫理念將成為中學校園內普及中醫知識的主要方向之一。
教材背后
高手所編教材太深內容全刪
記者獲悉,中學版本的校本課程的統一教材最快于明年亮相。相關知情人士透露,因教材初版是由寬街中醫醫院的醫生主要負責編寫的,內容較為專業和深奧。因此,在試行版中,此部分內容已被全部刪除,將把中醫專家、教育專家、心理認知專家、文化專家等匯集在一個平臺上,改為用通俗的語言把基礎的東西講明白,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
探訪試點校
北京五中分校:中醫知識融入選修課
坐落在地安門東大街北側的北京五中分校鬧中取靜,與其他中學的最大不同是,它有一套自己的課程體系,共有職業體驗課、創意手工課等43門選修課,中醫健康與養生課即是其中之一,而包括烹飪、武術等校內特色課程則讓孩子們將掌握的中醫傳統文化由理論應用到實踐。
該校教務主任韓竹介紹,學校通過一門中醫選修課和覆蓋多門傳統課程的“1 N”模式來使學生們真正理解、掌握并喜歡上中醫文化。中醫健康與養生課是由北京中醫研究所的中醫專家負責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們了解中醫文化,普及正確的養生理念。課上會根據不同的體質,給學生們一些最基本的養生茶配方并教他們煮藥茶。希望在向學生灌輸健康養生理念后,他們能把這些知識理念帶回家,與家庭成員共分享,讓健康養生的觀念進一步得到擴散。通常以小故事的形式來介紹古代名醫,教學生正確看待中西醫的差別。
同時,通過組建包括多學科老師在內的中醫教研課題組,草擬了一本《中醫藥文化初中教學用書》,其中,將結合語文、歷史、生物、健康、體育等課程內容,將中醫治未病、天人合一、貴在仁心等理念貫穿其中,于本學期起正式用于課堂上。
武術課亦是如此,一套太極拳打下來,初二年級的丁傲軒和王子涵顯得氣定神閑,僅一個學期,就已將野馬分鬃、白鶴亮翅等16個招式做得像模像樣,他們最大的收益是學會了調整氣息,如遇到難解的數學題時,調整氣息可以摒除緊張情緒,而將精力更集中。“你得先將語速慢下來”,當被記者問及如何調理氣息時,王子涵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