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七張牌
民國時期東北農民教育家王鳳儀老先生提出了“家庭六步教育”:根本教、胎教、襁褓教、乳教、嬰兒教、家庭教。
第一步:根本教:正本清源,源頭的水清,出來的水就清。源頭的水濁,出來的水就濁。根本教的目的是先教育父母。有好父母,才有好兒孫。
第二步:胎教:媽媽在懷孕時,要存正念,斷邪思,節(jié)飲食,慎起居。
第三步:襁褓教:兒出生,順自然。均寒暑,衛(wèi)生先。
第四步:乳教:性動身勞莫乳娃,心平氣和最為佳。兒時哭時先哄樂,朝四暮三別多差。
第五步:嬰兒教:赤子之心,孺目天真。教孝教悌,性命歸根。
第六步:家庭教:先有爹娘后子孫,后來樣子看前因。你心想讓兒郎孝,好樣原來在你身。
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越早實施越好。
歌德的成才得益于老爸
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益于他老爸開展的早期教育——
歌德2-3歲時,他老爸經(jīng)常抱他到郊外野游,讓他觀察自然,培養(yǎng)歌德的觀察能力。
歌德3-4歲時,他老爸教他唱歌、背歌謠、講故事,培養(yǎng)歌德的口語能力。
┄┄
人的智力發(fā)展表
設定17歲為100%
年齡 |
發(fā)展比重 |
三歲看小 |
4歲前 |
50% |
1、人生最初4年的智力發(fā)展相當于其后13年的總和。 2、人生最初8年的智力發(fā)展占人生總和的80%。 |
4-8歲 |
30% |
|
8-17歲 |
20% |
經(jīng)典誦讀
小孩小學四年級時,學校推薦經(jīng)典誦讀,我立即予以落實。
小孩讀時,搖頭晃腦,頗為好笑。一次,小孩踱來:
“爸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
“不要問什么意思,現(xiàn)在只管讀,長大了再問。”
初中之后,小孩語文學科的學習優(yōu)勢就逐漸顯現(xiàn)出來了。中考時語文成績列年級第一名。
鏈接1——語感
我上初一時,和英語老師結下了梁子。我恨她,所以我拒絕學習英語,我付出的代價是初中畢業(yè)時只曉得“is、are”。
高二我認真學習,全力以赴學習各科,其它科目都趕了上來,唯獨英語不見起色。上高三,剛開始我鉚足了勁,努力學英語,希望差科補上來。然而期中考試還是給我潑了一盤冷水,依然30分左右(還要靠抄幫忙!)。于是我全面放棄所有學科的學習,一個字“玩”——反面我沒有指望了。
玩還有假裝學的樣子——早讀課上,同學認真學習,我就將初一下學期、初二的英語書反復讀得玩玩。
以后才知道,學習英語語感很重要。
鏈接2——古文教學三 “難”
當前應試教育,古文教學有三“難”。
一、難學
小孩現(xiàn)在學的古文篇數(shù)、深度都比我們那時深多了,高中的課程竟有《莊子》第一篇《逍遙游》,學習難度著實不小。《逍遙游》構思宏偉,想象奇特,意趣深遠,章法結構嚴密,很有藝術特色。但憑心而論,沒有一定的古文功底是很難讀懂的。
二、難教
教育改革的現(xiàn)狀,語文課程不提語法,不曉得這項教改是對是錯。有一條,中學語文老師教起來較被動。
三、難考
這個比例明顯高于我們那個時代。
家庭教育完整這張牌,再講一則我自己的反例。
可憐的我!
我的身體自從畢業(yè)后一直不太好,時不時的上火。體質按中醫(yī)的說法是陰虛陽亢,先天肝虛、腎虛導致。而身體不佳,生命能量低,一個人就難有作為。那么為什么偏偏我這么倒霉的呢?這個問題長期我得不到答案。
看了王鳳儀老先生的家庭六步教育,我明白了。根源是父母的乳教出了差錯:
一、媽媽在身體勞累時,不宜給孩子喂奶。因為身體勞累時,奶里有火。
我媽媽是頑命勞動的人,我料想她做不到。
二、媽媽在動性時,不宜給孩子喂奶。
父母在生養(yǎng)我之后,他們的關系降到了冰點。爭吵的后果是媽媽給我喂的是“氣奶”、“毒奶”。
氣和,則奶和,奶和,則身和。正是我的父母缺乏乳教常識,在媽媽喂奶時,就不知不覺地給我種上了病因。
可憐的我!縱有萬丈豪情,又有何用?縱有遠大抱負,能行多遠?
重要的乳教!
有興趣深入學習的讀者,請看《王鳳儀言行錄》或《劉有生演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