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學“間隔年”中國大學生能否接受?
2012年07月11日
由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頂尖高等學府學生參與的《體驗中國》電視辯論賽8日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直播。辯論的主題是中國大學生是否可以像西方青年一樣,在求學期間休學一年作為“間隔年”進行旅游等活動,以更好地了解、適應和參與社會。
“間隔年”(Gap Year)是指西方青年在升學或畢業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以培養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自我了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會。近年來,中國教育體制的改變已經使得中國大學生休學嘗試“間隔年”從不可能變為可能。
22歲的北大社會學系學生李衍剛剛收到英國劍橋大學MBA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在奔赴英國之前,他卻向上海星尚電視傳媒和《星尚畫報》聯合主辦的“體驗中國”活動投遞了一份詳盡的計劃書。李衍計劃推遲一年留學,從而利用這段“間隔年”展開“乘坐火車和騎自行車”考察中國城市老城區變遷的社會調查。
“乘坐火車慢悠悠地在中國大地上旅游是我的夢想之一,它的吸引力并不亞于去劍橋留學。”這位在電視辯論賽中身穿西裝登場、外表溫文的男生這樣說。
而來自廣州中山大學、年僅20歲的李竺軒則希望在“間隔年”里去“調查一下中國社會底層的餐桌”。
這位來自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生計劃從最偏遠的西部山區出發,一路東進到沿海發達地區,看一看山村小學的孩子、城市蝸居的蟻族每天吃什么,希望在自己走向社會工作之前能“真正體味到生活的苦難以及苦難也無法磨滅的幸福”。
從寶島臺灣來到上海復旦大學求學的陳韻慈也是其中一員,這位20歲的短發女生計劃追隨“伊犁的杏花、甘肅的桃花、開封的菊花”的花期,去體驗和發現最美的人和事。
策劃此次中國大學生體驗“間隔年”行動的《星尚畫報》總編輯江潛說,最初他們擔心日趨功利化的中國大學教育會讓大學生對“間隔年”活動不感興趣,但消息發布迄今,節目組已經收到了全國逾6000多名大學生的報名申請。其中不少人都是著名學府中的優秀生。
據介紹,這一活動最終將選拔出3名學生,他們將從2012年8月開始出發,用一年的時間體驗中國,并用微博、視頻等方式隨時記錄和發布“間隔年”的旅行體驗。與此同時,他們也可以獲得10萬元人民幣的經費資助。
“體驗中國大型活動并不是一個旅游節目。”星尚傳媒總經理鮑曉群表示,《體驗中國》這檔節目的靈感來自于美國記者彼得·海斯勒的暢銷書《尋路中國》,但又希望藉此在中國年輕人中引進西方“間隔年”的實踐。他表示,今年只是做個嘗試,明年將舉辦更大規模的《體驗中國》活動。
但節目主辦方也承認,在中國引入“間隔年”的困難在于,中國學生比較缺少應對旅途中突發事件的經驗,并且獨立性不及西方青年。
“中國正處于經濟騰飛期和社會轉型期。通過倡導‘間隔年’,希望讓中國大學生更加了解和關注中國現實,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鮑曉群認為,與西方青年相比,中國青年的“間隔年”計劃固然也追求個人的興趣,但似乎更重視這項實踐的社會意義,以此提升自我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