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課表”走俏高中課改
2012年11月29日 來源:北京晨報
課程改革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面對全體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表面看似乎是矛盾的。如何在大眾化教育中因材施教,成為眾多學校多年來努力的方向。近日,在西城區教育科研月研討會上,本市部分知名中學校長集體研討,為不同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特色課程,破解中學教育同質化的難題。
據了解,明年九月,三十五中將搬入新校舍,屆時每個學生都將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課表。據校長朱建民介紹,三十五中將在高中推行“五制”教學管理模式,即學部制、學分制、導師制、學長制、走班制。新的教學模式將不再有年級和班級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學部”。學校將成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部、藝術特長部、國際部、普通高中部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不同的學部完成相應學業。
新的教學模式將實行學分制和走班制的管理模式,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課程,每個人都有一張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課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安排。朱建民表示,“對學生的學分要求會遠高于現在高中所規定的144個學分。因為學校擁有自主會考的權力,所以如果學生足夠優秀,將有可能在兩年內完成高中的學習。”
在三十五中之前,北師大二附中就已經進行了“個性化排課”的探索,形成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所長”的多元課程體系。據了解,該校整體課程結構推行“6 1 1”課程設置。每天安排8節課,其中前6節課安排國家課程中必修課程和必選課程;第7節課安排學科拓展類校本課程,發展學生個性,使學生學有所長;第8節課安排綜合實踐類校本課程,重在滿足和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據校長曹保義介紹,為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發展的需要,學校整合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逐步構建針對不同志向和不同班級學生的課程群,組成特選課程體系。其中,項目式學習實驗班特選課程可以滿足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學生需求,學生可在工程與技術、物質與材料、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等諸多方向中,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兩個方向完成相應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