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根 本 教 育
作者:羅方佛
導引:“怎樣讓孩子愛學習?”是眾多家長、老師普遍關心的教育問題。本文筆者首先從五行、圣言、字源、科學四個角度闡述了“愛父母的孩子愛學習”的道理,接著從過程、結果、效率、風險、方法、目標六個方面對 “百善孝為先”進一步進行了解釋,最后筆者分享了個人家庭教育經驗。
全文旨在說明教育的根本,結尾筆者表明了觀點“人的根本教育是行孝道”。
本文適合于家長、學校老師、在中小學生以及關注教育的社會人士閱讀。
關鍵詞: 愛父母
目錄
章節
一、緣起
二、道理
三、“百善孝為先”解釋
四、個人經驗分享
五、結束語
一、緣起
怎樣讓孩子愛學習?
“態度決定一切”。
學習態度較之學習方法等顯得更為重要,其份量占絕對地位。有專家說占到80-90%。依照二八定律,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抓住關鍵的因數,就可以事半功倍,明顯提高我們的學習效果。
那么如何讓“要我學”的孩子轉變為“我要學”呢?也就是說,孩子要有學習的自我推動力,不需要家長教,不需要大人管,一個人能主動地學習。
這個方法我找到了,在我的小孩身上。坦率地講,我的小孩原本是個學習不太主動的孩子。記得小孩小學三年級時,在班上處于中下游水平。老師反映作業正常的遲交、不交、漏做、不做,膽子有這么大的孩子老師沒遇到過。幸好老師很有愛心,下午放學后把他們留在學校,幾乎天天,對班上幾個不上進的孩子,還有個別智力有問題的孩子單獨輔導。至少到四年級,要是老師半個月內不來電話,我的心就提起來了。因為我知道,電話要來了。又要有什么事情,一位老師非要和我見面不可了。五年級時,小孩還是在“抗拒學習“,到晚上10:00常常幾條簡單的作業還需“被做完”。
起初,我拿起了我爸爸的家傳大法:棍棒教育。可粗暴做法沒有作用,現實讓我陷入了困境之中。
直到有一天,小孩三年級時吧,我的粗野行為受到了單位部門同事的一致譴責,我才知道我要冷靜冷靜、轉換思路了。恰巧此時,同事一本少兒教育的書映入我的眼簾,巧的是,接著揚州晚報的一則消息又引導我在揚州少兒圖書館聽了一堂“怎樣讓孩子愛學習”的公益課。從此以后,我開始會做爸爸了,按教育規律辦事了。而在此前,我簡單地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和家長關系不大。
往后的日子里,小孩的成績漸漸有了起色------從后進到中游,進而名列前茅。可是有個現象和大多數家庭一樣,一管成績就上去,一松成績就掉下來。
孩子讀初中時,我開始在家里導入《弟子規》文化,主要是在孩子周末回家時和孩子一起觀看弟子規光盤,本來僅僅是想讓他的德行提高,做人不失敗。可半年后發現小孩的學習態度有了轉變,學習不再松懈需要催促了,無需家長勞神了。
為什么有如此大的變化?孩子的回答是:“弟子規”。
小孩的回答,引發了我的長入思考。數月之后,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在小學階段導入弟子規,那么孩子的成就將會好得許多。
二、道理
民國時期,東北出了個農民教育家王風儀,他提出了家庭五行,我受他老人家的思想啟發以及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戒定慧三學提出教育五行。
(一)五行:木、火、土、金、水
(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三)教育五行意義
木代表子女、弟子、學生;
火代表父母;
土代表良好氛圍的個人環境;
金代表學習的定力;
水是智慧。
(四)教育五行相生
木生火:孩子愛父母,行孝道,就能長養恭敬心。
火生土:長養恭敬心的孩子明理,恭敬周圍的人、身邊的事、接觸的物,進而家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和諧。和諧的結果,良好氛圍的個人環境得以營造。
土生金:孩子在良好氛圍的個人環境中,茁壯成長。內心平靜的孩子,才能認識自我,進而打造自我:面對自己不好的習氣,能聽話向其宣戰,勇敢地加以革除;面對學生、童子的學習天責,敢于擔當——這樣的學子主動學習,這樣的孩子學習定力會增長。
金生水:定生慧。學習主動,有定力的孩子能夠專心、鉆研,沉浸在學習的樂趣中,愉快地學習。漸漸地學習成績好起來,智慧增長。
水生木:智慧增長,孩子“性本善”功能開發,百善長養,素質提高。
教育五行圓轉,自然學有所成。
從教育五行相生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那就是:愛父母的孩子愛學習。
(五)五行相生原理
1、東北的王鳳儀老先生提出的身體五行、家庭五行、、社會五行,非常地精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讀。
2、太極拳勁中有五行的道理:一個優秀的太極拳手,長期習練,身體松沉至足下。藉大地的反作用力,拳手勁起于腳,經腿,經胯,經腰,經臂至手,這種借地發勁的力量是強大的。最形象的說法是一只小鳥如果不蹬地,直接在空中起飛是不可能的。
(六)同證
1、圣言
當今世界公認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講:“弟子規,首孝悌”。作學生、作弟子首當其要是孝順老人、做到兄友弟恭。
2、字源
從“教”這個字的字義上來講,左邊“孝”,右邊是反文,反文義為懲誡、鞭打。教的意思很明白,教育的根本是教孝,如果不教孝,這要反受其累。做人的根本是孝,如果不孝,就要受到鞭打。什么是有文化?孝才是有文化。
3、科學
現在很多單位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而ISO9001的思想是什么呢?是“組織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為什么?因為顧客是組織的衣食父母。這個標準是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全票一致通過的,共有十多萬個管理專家參與制定,他們的結論是“組織應當關注他們的衣食父母”。請問,關注、關心、關愛自己的父母是不是我們每個人的根本呢?
三、“百善孝為先” 解釋
為什么愛父母的孩子愛學習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明白“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從下面六個方面,我們來作出解答:
(一)、過程
愛父母是孩子“成人”的重要過程。
生活體驗對于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生活體驗深的人,生命能量強。
有三個孩子,一個孩子呢,父母、家人百依百順,長大在花房中。他只知道在溫室中享受,他的生活體驗是快樂型——這個孩子對生活的基本態度是滿意或者不滿意,這個孩子顯然不為客觀社會接受,到了社會上,他會碰到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另外一個孩子呢,對父母也是百般要求,軟硬兼施。他的父母常常拗不過孩子,能夠延時滿足孩子的愿望。長此以往,這類孩子對父母、對社會的態度會非常現實,他的生活體驗是現實型——給錢會順從,不給線拉倒。由上可知,享受型體驗的孩子和現實型體驗的孩子都有后患。再有一個孩子,他的生活體驗是價值型。他在行孝、愛父母的過程體驗中,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決定,學會了對現實生活作理想的改造。這個孩子是我們家長、社會所需要的。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個人的少年、兒童經歷、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二)、結果
愛父母的結果是生百善。
有孝心的人,
他的感恩心、真誠心、慈悲心、慚愧心、羞恥心、畏懼心、恭敬心、謙卑心、包容心、柔軟心、勇猛心、歡喜心、平等心就有了;
他的吃苦精神、好學精神、認錯精神、堅持精神、認真精神、禮敬精神也就有了;
他的人生觀、世界觀是積極向上、與人為善的;
他的勞動習慣、節儉習慣等也會漸漸養成;
他為人漸漸謙卑、溫和,也就是說性格蠻好。
這就是孝生百善。
古語云:“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意思是說長期的行為積累起來便成為一種習慣,習慣不斷累積便成為一種性格,而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當我們孩子的孝行成為習慣,孩子的將來想必無須擔憂。
(三)、效率
孩子知一句做一句,因為在家里,做起來容易,可以稱之為易行道。從知行規律來講,做一句可以悟十句,進而做十句悟百句,知行合一的人可以快速成就。據說,聽到呢,能吸收5%,而做到呢,則能吸收60%。所以古今大德都諄諄教導我們做行者,名著《西游記》中的行者悟空,一心盡忠,當生成佛,也暗示我們“幸福人生,行者得之”。
在行孝、愛父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會遇到很多障礙,甚至挫折,但往往就是因為這些障礙、挫折成就了孩子們,促進小孩快快成長。
(四)、風險
愛父母的活動是人生是最易行、最保險、最可靠、最安全的,可謂無風險,而有此經驗的孩子又會規避風險。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新聞中看到,有些學歷很高的年輕人視生命如兒戲,或殺人或自殺,令人惋惜。這些孩子如果心中明白“身之毛發,受之父母”、“身有傷,貽親憂”的道理是不會這么傻的。據說,社會上、學校里不少人在鼓勵孩子快速成就。在這里我要敬獻一言,做人的先后是不要先忙著如何成功,而要先防止如何不失敗。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這句話對我們有借鑒意義。聰明的棋手往往是先布好陣型,關注各個細節,做好不失敗的若干工作后,有勢可趁,才發起進攻。當好兒子、姑娘,是每一個人的第一職責,孝乃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一個人抓住本了,康莊大道自然就在前了。
為什么說孝是人之本呢?因為孝含有“愛”的元素,它會72變。在胞兄、族兄面前,它會變為“悌”;在單位、領導面前,它會變為“忠”;在社會、公眾面前,它會變為“義”。有孝行的商人講“信”,有孝行的官員能“廉”,有孝行的土匪知“恥”。
(五)、方法
愛父母的孩子易有出息。
當前,有個比較時髦的學科叫全息科學。什么是全息呢?部分反映整體,比如一顆樹種蘊含一顆大樹的全部信息,一個干細胞可以克隆一只羊。研究大千世界并不需要我們研究全部。截取一塊、把心定在其中、反復觀照,可以得到希望的答案。全息現象,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說的就是就是這個意思。從古印度東傳過來的佛教宣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是同樣的觀點。儒、釋、道三家由此創設了許多止觀方法,打坐、參話頭就是最明顯的止觀方法。什么是止觀呢,簡單地說,是我們的身心呢,始終關照一個地方,不離不棄。荀子說的“盡小者大”也是這個道理,在點上做文章,微小中有大天地。古今中外,無論哪一門學科,凡有所成就的人,無非“止觀”二字。而行孝、愛父母可以說當今全息科學,古人止觀方法的運用。父慈子孝,父母定于慈、止于慈,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兒女定于孝、止于孝,關注、關心、關愛父母。經過止觀“孝道”體驗的孩子,會感悟生活,有的事雖未經歷,但他會類推。將來不管做小事,還是大事,都會把該做的事做好。
愛父母的孩子有志向。
下表是上文的簡單總結:
過程 |
“成人”的重要過程 |
結果 |
生百善 |
效率 |
成就快 |
風險 |
人生不失敗 |
方法 |
易有出息 |
目標 |
有志向 |
四、個人經驗分享
(一)、誦讀經典
讓孩子知曉愛父母的道理,通過經典誦讀是一條現實可行的好方法。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讓孩子多讀,直至讀出味來。
(二)、身體力行
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將家中的長輩放在第一位,心中時刻裝著他們,做個好的榜樣,孩子自然而然就跟從父母了。我的小孩上初中后,我們從城里搬回了農村老家,和爺爺同住,老人在垂暮之年飽享了天倫之樂。相信耳濡目染的孩子會將“孝德”嵌入于腦海中,刻印于內心中。
(三)、觀看碟片
我們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時間讓孩子看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中華德育故事》以及全國各地開辦的弟子規論壇分享碟片。光盤中有道理,有事例,是上好的精神食糧。
(四)、開展活動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是說道理明白還要不斷實踐練習。我有個口號,叫“活動為王”。近兩年,我先后和孩子開展了“祖孫互動,土生金”、“泛愛眾,春節向莊上老人拜年”、“力行弟子規,對弈仁愛棋”等活動,這些活動將孩子導入了一個新天地,提升了孩子的品位。
五、結束語
教育的根本所在,我認為是讓孩子愛父母,人的根本教育是行孝道。
心能轉境,愛心的力量不可思議。愛父母的孩子愛學習,我的孩子做到了。我相信,根本教育的思想會為眾多老師、家長、學生接受,會造福更多的家庭。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敬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孩子有這樣那樣的不好習慣毫不奇怪,只要我們家長不慌不忙,心平氣和、有耐心地引導孩子,孩子的心燈遲早會點亮,本性的光明終會耀放。但若我們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觀念,可能情況不太好。為什么?因為當今時代,社會上的污染太多了。更何況有句古話“小人閑居為不善”,沉迷游戲,醉心上網的孩子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我的少兒教育摸索實踐中,我總結出十二個字:關注、關心、關愛、訓練,固化、習慣。關注、關心、關愛孩子是我們家長的職責,同時我們也希望被孩子關注、關心、關愛。這個果是如何來的呢?是我們對小孩反復訓練,使之行為固化成好習慣,特別是其孝行成為孩子理所當然的生活一部分來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培養孩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古圣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誠愿更多的人踐行根本教育,受益于根本教育。
《王鳳儀言行錄》,民國,王風儀。
第二章
我的家教之路
作者:羅方佛
導引:“怎樣讓孩子愛學習?”是眾多家長、老師普遍關心的教育問題。本文筆者首先從五行、圣言、字源、科學四個角度闡述了“愛父母的孩子愛學習”的道理,接著從過程、結果、效率、風險、方法、目標六個方面對 “百善孝為先”進一步進行了解釋,最后筆者分享了個人家庭教育經驗。
全文旨在說明教育的根本,結尾筆者表明了觀點“人的根本教育是行孝道”。
本文適合于家長、學校老師、在中小學生以及關注教育的社會人士閱讀。
關鍵詞: 愛父母
目錄
章節
一、緣起
二、道理
三、“百善孝為先”解釋
四、個人經驗分享
五、結束語
一、緣起
怎樣讓孩子愛學習?
“態度決定一切”。
學習態度較之學習方法等顯得更為重要,其份量占絕對地位。有專家說占到80-90%。依照二八定律,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抓住關鍵的因數,就可以事半功倍,明顯提高我們的學習效果。
那么如何讓“要我學”的孩子轉變為“我要學”呢?也就是說,孩子要有學習的自我推動力,不需要家長教,不需要大人管,一個人能主動地學習。
這個方法我找到了,在我的小孩身上。坦率地講,我的小孩原本是個學習不太主動的孩子。記得小孩小學三年級時,在班上處于中下游水平。老師反映作業正常的遲交、不交、漏做、不做,膽子有這么大的孩子老師沒遇到過。幸好老師很有愛心,下午放學后把他們留在學校,幾乎天天,對班上幾個不上進的孩子,還有個別智力有問題的孩子單獨輔導。至少到四年級,要是老師半個月內不來電話,我的心就提起來了。因為我知道,電話要來了。又要有什么事情,一位老師非要和我見面不可了。五年級時,小孩還是在“抗拒學習“,到晚上10:00常常幾條簡單的作業還需“被做完”。
起初,我拿起了我爸爸的家傳大法:棍棒教育。可粗暴做法沒有作用,現實讓我陷入了困境之中。
直到有一天,小孩三年級時吧,我的粗野行為受到了單位部門同事的一致譴責,我才知道我要冷靜冷靜、轉換思路了。恰巧此時,同事一本少兒教育的書映入我的眼簾,巧的是,接著揚州晚報的一則消息又引導我在揚州少兒圖書館聽了一堂“怎樣讓孩子愛學習”的公益課。從此以后,我開始會做爸爸了,按教育規律辦事了。而在此前,我簡單地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和家長關系不大。
往后的日子里,小孩的成績漸漸有了起色------從后進到中游,進而名列前茅。可是有個現象和大多數家庭一樣,一管成績就上去,一松成績就掉下來。
孩子讀初中時,我開始在家里導入《弟子規》文化,主要是在孩子周末回家時和孩子一起觀看弟子規光盤,本來僅僅是想讓他的德行提高,做人不失敗。可半年后發現小孩的學習態度有了轉變,學習不再松懈需要催促了,無需家長勞神了。
為什么有如此大的變化?孩子的回答是:“弟子規”。
小孩的回答,引發了我的長入思考。數月之后,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在小學階段導入弟子規,那么孩子的成就將會好得許多。
二、道理
民國時期,東北出了個農民教育家王風儀,他提出了家庭五行,我受他老人家的思想啟發以及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戒定慧三學提出教育五行。
(一)五行:木、火、土、金、水
(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三)教育五行意義
木代表子女、弟子、學生;
火代表父母;
土代表良好氛圍的個人環境;
金代表學習的定力;
水是智慧。
(四)教育五行相生
木生火:孩子愛父母,行孝道,就能長養恭敬心。
火生土:長養恭敬心的孩子明理,恭敬周圍的人、身邊的事、接觸的物,進而家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和諧。和諧的結果,良好氛圍的個人環境得以營造。
土生金:孩子在良好氛圍的個人環境中,茁壯成長。內心平靜的孩子,才能認識自我,進而打造自我:面對自己不好的習氣,能聽話向其宣戰,勇敢地加以革除;面對學生、童子的學習天責,敢于擔當——這樣的學子主動學習,這樣的孩子學習定力會增長。
金生水:定生慧。學習主動,有定力的孩子能夠專心、鉆研,沉浸在學習的樂趣中,愉快地學習。漸漸地學習成績好起來,智慧增長。
水生木:智慧增長,孩子“性本善”功能開發,百善長養,素質提高。
教育五行圓轉,自然學有所成。
從教育五行相生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那就是:愛父母的孩子愛學習。
(五)五行相生原理
1、東北的王鳳儀老先生提出的身體五行、家庭五行、、社會五行,非常地精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讀。
2、太極拳勁中有五行的道理:一個優秀的太極拳手,長期習練,身體松沉至足下。藉大地的反作用力,拳手勁起于腳,經腿,經胯,經腰,經臂至手,這種借地發勁的力量是強大的。最形象的說法是一只小鳥如果不蹬地,直接在空中起飛是不可能的。
(六)同證
1、圣言
當今世界公認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講:“弟子規,首孝悌”。作學生、作弟子首當其要是孝順老人、做到兄友弟恭。
2、字源
從“教”這個字的字義上來講,左邊“孝”,右邊是反文,反文義為懲誡、鞭打。教的意思很明白,教育的根本是教孝,如果不教孝,這要反受其累。做人的根本是孝,如果不孝,就要受到鞭打。什么是有文化?孝才是有文化。
3、科學
現在很多單位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而ISO9001的思想是什么呢?是“組織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為什么?因為顧客是組織的衣食父母。這個標準是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全票一致通過的,共有十多萬個管理專家參與制定,他們的結論是“組織應當關注他們的衣食父母”。請問,關注、關心、關愛自己的父母是不是我們每個人的根本呢?
三、“百善孝為先” 解釋
為什么愛父母的孩子愛學習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明白“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從下面六個方面,我們來作出解答:
(一)、過程
愛父母是孩子“成人”的重要過程。
生活體驗對于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生活體驗深的人,生命能量強。
有三個孩子,一個孩子呢,父母、家人百依百順,長大在花房中。他只知道在溫室中享受,他的生活體驗是快樂型——這個孩子對生活的基本態度是滿意或者不滿意,這個孩子顯然不為客觀社會接受,到了社會上,他會碰到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另外一個孩子呢,對父母也是百般要求,軟硬兼施。他的父母常常拗不過孩子,能夠延時滿足孩子的愿望。長此以往,這類孩子對父母、對社會的態度會非常現實,他的生活體驗是現實型——給錢會順從,不給線拉倒。由上可知,享受型體驗的孩子和現實型體驗的孩子都有后患。再有一個孩子,他的生活體驗是價值型。他在行孝、愛父母的過程體驗中,學會了選擇,學會了決定,學會了對現實生活作理想的改造。這個孩子是我們家長、社會所需要的。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個人的少年、兒童經歷、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二)、結果
愛父母的結果是生百善。
有孝心的人,
他的感恩心、真誠心、慈悲心、慚愧心、羞恥心、畏懼心、恭敬心、謙卑心、包容心、柔軟心、勇猛心、歡喜心、平等心就有了;
他的吃苦精神、好學精神、認錯精神、堅持精神、認真精神、禮敬精神也就有了;
他的人生觀、世界觀是積極向上、與人為善的;
他的勞動習慣、節儉習慣等也會漸漸養成;
他為人漸漸謙卑、溫和,也就是說性格蠻好。
這就是孝生百善。
古語云:“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意思是說長期的行為積累起來便成為一種習慣,習慣不斷累積便成為一種性格,而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當我們孩子的孝行成為習慣,孩子的將來想必無須擔憂。
(三)、效率
孩子知一句做一句,因為在家里,做起來容易,可以稱之為易行道。從知行規律來講,做一句可以悟十句,進而做十句悟百句,知行合一的人可以快速成就。據說,聽到呢,能吸收5%,而做到呢,則能吸收60%。所以古今大德都諄諄教導我們做行者,名著《西游記》中的行者悟空,一心盡忠,當生成佛,也暗示我們“幸福人生,行者得之”。
在行孝、愛父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會遇到很多障礙,甚至挫折,但往往就是因為這些障礙、挫折成就了孩子們,促進小孩快快成長。
(四)、風險
愛父母的活動是人生是最易行、最保險、最可靠、最安全的,可謂無風險,而有此經驗的孩子又會規避風險。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新聞中看到,有些學歷很高的年輕人視生命如兒戲,或殺人或自殺,令人惋惜。這些孩子如果心中明白“身之毛發,受之父母”、“身有傷,貽親憂”的道理是不會這么傻的。據說,社會上、學校里不少人在鼓勵孩子快速成就。在這里我要敬獻一言,做人的先后是不要先忙著如何成功,而要先防止如何不失敗。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這句話對我們有借鑒意義。聰明的棋手往往是先布好陣型,關注各個細節,做好不失敗的若干工作后,有勢可趁,才發起進攻。當好兒子、姑娘,是每一個人的第一職責,孝乃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一個人抓住本了,康莊大道自然就在前了。
為什么說孝是人之本呢?因為孝含有“愛”的元素,它會72變。在胞兄、族兄面前,它會變為“悌”;在單位、領導面前,它會變為“忠”;在社會、公眾面前,它會變為“義”。有孝行的商人講“信”,有孝行的官員能“廉”,有孝行的土匪知“恥”。
(五)、方法
愛父母的孩子易有出息。
當前,有個比較時髦的學科叫全息科學。什么是全息呢?部分反映整體,比如一顆樹種蘊含一顆大樹的全部信息,一個干細胞可以克隆一只羊。研究大千世界并不需要我們研究全部。截取一塊、把心定在其中、反復觀照,可以得到希望的答案。全息現象,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說的就是就是這個意思。從古印度東傳過來的佛教宣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是同樣的觀點。儒、釋、道三家由此創設了許多止觀方法,打坐、參話頭就是最明顯的止觀方法。什么是止觀呢,簡單地說,是我們的身心呢,始終關照一個地方,不離不棄。荀子說的“盡小者大”也是這個道理,在點上做文章,微小中有大天地。古今中外,無論哪一門學科,凡有所成就的人,無非“止觀”二字。而行孝、愛父母可以說當今全息科學,古人止觀方法的運用。父慈子孝,父母定于慈、止于慈,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兒女定于孝、止于孝,關注、關心、關愛父母。經過止觀“孝道”體驗的孩子,會感悟生活,有的事雖未經歷,但他會類推。將來不管做小事,還是大事,都會把該做的事做好。
愛父母的孩子有志向。
下表是上文的簡單總結:
過程 |
“成人”的重要過程 |
結果 |
生百善 |
效率 |
成就快 |
風險 |
人生不失敗 |
方法 |
易有出息 |
目標 |
有志向 |
四、個人經驗分享
(一)、誦讀經典
讓孩子知曉愛父母的道理,通過經典誦讀是一條現實可行的好方法。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讓孩子多讀,直至讀出味來。
(二)、身體力行
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將家中的長輩放在第一位,心中時刻裝著他們,做個好的榜樣,孩子自然而然就跟從父母了。我的小孩上初中后,我們從城里搬回了農村老家,和爺爺同住,老人在垂暮之年飽享了天倫之樂。相信耳濡目染的孩子會將“孝德”嵌入于腦海中,刻印于內心中。
(三)、觀看碟片
我們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時間讓孩子看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中華德育故事》以及全國各地開辦的弟子規論壇分享碟片。光盤中有道理,有事例,是上好的精神食糧。
(四)、開展活動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是說道理明白還要不斷實踐練習。我有個口號,叫“活動為王”。近兩年,我先后和孩子開展了“祖孫互動,土生金”、“泛愛眾,春節向莊上老人拜年”、“力行弟子規,對弈仁愛棋”等活動,這些活動將孩子導入了一個新天地,提升了孩子的品位。
五、結束語
教育的根本所在,我認為是讓孩子愛父母,人的根本教育是行孝道。
心能轉境,愛心的力量不可思議。愛父母的孩子愛學習,我的孩子做到了。我相信,根本教育的思想會為眾多老師、家長、學生接受,會造福更多的家庭。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敬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孩子有這樣那樣的不好習慣毫不奇怪,只要我們家長不慌不忙,心平氣和、有耐心地引導孩子,孩子的心燈遲早會點亮,本性的光明終會耀放。但若我們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觀念,可能情況不太好。為什么?因為當今時代,社會上的污染太多了。更何況有句古話“小人閑居為不善”,沉迷游戲,醉心上網的孩子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我的少兒教育摸索實踐中,我總結出十二個字:關注、關心、關愛、訓練,固化、習慣。關注、關心、關愛孩子是我們家長的職責,同時我們也希望被孩子關注、關心、關愛。這個果是如何來的呢?是我們對小孩反復訓練,使之行為固化成好習慣,特別是其孝行成為孩子理所當然的生活一部分來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培養孩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古圣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誠愿更多的人踐行根本教育,受益于根本教育。
《王鳳儀言行錄》,民國,王風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