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原]2003年春虹橋論壇梁敢會長發起討論: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嗎
2013-02-16
2003年春虹橋論壇梁敢會長發起討論: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嗎
OCEF 虹橋論壇
--- 國內來信--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嗎?
--------------------------------------------------------------------------------
 
-- 作者: GL
-- 發布時間: 2003/4/16 02:11pm
 
 
下面是我與國內張俊杰先生的一些通信。張先生談到的以半工半讀自力求學來普及教育的方法挺新穎和有創意的。故張貼與此大家共享。真高興國內外助學人士的互相交流共勉!
 
GL
---------------------
 
尊敬的梁敢會長您好!感謝您這么快回信,我發給您的信完全可貼網上論壇,愿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與合作。今天我才見到你們的網站,真有相識恨晚之慨!否則,45th CIES邀我2001年赴會,我當與諸位面談。我同西安植物園秦官屬研究員,已找到一些有奉獻精神的朋友,正在籌劃在西部興辦職業學校。我們的事業是不朽的,愿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此祝
 
健康! 江蘇洪澤油田教育基地 張俊杰2003/04/16
 
附詞:
 
滿江紅.岳飛九百年祭
 
精忠報國,功垂成、秦檜喋血。民族魂,心系
 
中華,氣壯山岳!西湖掩映英雄塚,唾罵奸佞跪不
 
赦。莫作惡,得勢太猖狂,必自絕。
 
古今論,誰人杰:積財富,封侯爵?排千年名
 
流,帝王或缺。力挽狂瀾救百姓,勇攀險峰攬日月。
 
大丈夫,正義貫長虹,通天闕!
 
2003年3月19日午抒懷
------------------
張俊杰先生:
 
您的建議對我們很有啟發。歡迎您到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的虹橋論壇來與大家交流如何做好幫助中國邊遠地區的教育。您從事教育的經驗一定使您的見解很有價值,象半工半讀的想法。非常希望聽到您的具體想法,論壇是一個交流意見的好地方。如果海內外華人和中國人互相了解,共同合作,一定對促進鄉村教育能有所成就。我們愿意與所有助學組織和機構建立網站友情鏈接。我們基金會也希望能在國內找到正直和熱心助學的人士來做自愿義工呢。
 
謝謝您的來信。在虹橋論壇見!
 
進虹橋論壇也可先進入次網站,然后點擊左邊版面上的“虹橋論壇”。
 
可否將你這封信放到虹橋論壇里?因為我們正在那兒討論一個相關的題目呢。
 
謝謝來信。
 
梁敢
基金會會長: 梁 
 
------------------------
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
尊敬的諸位女士/先生好!
見到“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的宗旨:“爭取從任何可能的渠道(目前主要在北美)募集資金,以促進中國(初等)教育的發展,特別地幫助中國農村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和學校得到良好的教育條件,以及資助在那些地區的教師們的清苦生活”,深為你們的拳拳愛心所感動。
中國西部有許多因貧窮而失學的青少年,靠施舍似的救濟已經無濟于事了。我是從事教育40年的教師,長期研究教育改革和普及教育問題,已發表《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等多篇論文,并向國家教委和兩會提出“西部開發在老少山邊窮地區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優先實現普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建議,希望發起創建“中華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基金會”,以推動和支持興辦半工半讀學校,堅持“勞學結合,以勞養學”,使成千上萬的失學青少年得到受教育權利,而且成為自力更生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這與“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的宗旨完全一致,所以盼能與你們建立友好協作關系,為救助廣大失學青少年竭誠合作。期能賜教,并致
敬禮 中石化江蘇油田洪澤教育基地 張俊杰2003/04/16
 
附詞:
沁園春·洪澤湖雪
 
   2003-02-11 12:52:43發表
 
  雞啼雪落,窗外枇杷,枝低葉沉。
 
  看湖畔皆白,十年難逢;
 
  天地無塵,人爽氣清;
 
  阡陌農田,紅瓦綠樹,世界萬千向太平。
 
  但回首,望秦嶺巴山,幾多溫馨?
 
 
  少年苦讀唐詩,敬杜甫茅屋表愛心。
 
  想安得廣廈,大庇寒士;
 
  戀念蒼生,歌泣鬼神!
 
  古今圣賢,化民興國,助學資教當先行。
 
大雁情,邀仁人志士,攜手西京。
 
 
   2003年2月11日10時
--------------------------------------------------------------------------------
 
-- 作者: GL
-- 發布時間: 2003/4/16 02:26pm
 
[ZT] 秦官屬續寫“大雁情”
 
秦官屬續寫“大雁情” 作者:張俊杰
著名作家和電影演員黃宗英女士,1979年發表報告文學《大雁情》,精心描寫西安植物園秦官屬一顆“含辱忍垢而又奮斗不止的科學家的良心”,經《光明日報》轉載,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熱情推薦,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摘自《中國文學百科知識手冊》)。
在五彩繽紛的鮮花和悅耳動聽的贊揚聲中,西安植物園研究員秦官屬既沒有陶醉也沒有止步,她從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不斷深入研究引進花卉和產業化生產技術,撰寫花卉引進和栽培技術科普著作,應邀北上黃龍南下武漢,不辭勞苦考察和介紹花卉引進和栽培技術知識。與此同時,她目睹我國中小學青少年每年輟學400多萬的嚴峻現實,1985年經西安市教委批準,在雁塔區干部群眾支持下率先創辦“慶齡技術學校”,面向老少山邊窮地區失學青少年,優先招收孤、殘、女、少數民族和初中文化學生,分別開設社會需求的中醫藥、護士、建筑裝修、服裝裁剪、園藝和花卉栽培等專業,提倡勤工儉學、半工半讀,長短班結合、實行彈性學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實際操作技術的一專多能的人才,許多畢業后返原籍就業或創業,成為當地專業技術骨干和行業生產能手,廣泛受到歷屆畢業生及其家長的好評。雖然歷經千辛萬苦和人們無法預料的周折,秦官屬百折不撓、頑強拚搏,又在新長征的道路上闊步向前建功立業,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赤子之心,續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雁情”!
西安慶齡技術學校1991年合并升級為院校后停止招生。隨著中央號召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的展開,秦官屬研究員浮想聯翩心潮澎湃,她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認真分析西部開發的實際情況,確認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仍然是當務之急。然而,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卻恰恰處于低谷狀態,社會需求和教育體制矛盾的癥結在于辦學經費的來源,坐等國家撥款和收取高價學費都行不通,只有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才能振興職業技術教育。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西部大開發首先需要的是人才,人才開發主要依靠的是西部人民,特別是老少山邊窮地區的青少年。因此,要支援西部大開發,就要解決老少山邊窮地區的青少年職業教育的問題,而職業教育的經費來源只能是“半工半讀,以勞養學”。所以,秦官屬和她的朋友們又在忙忙碌碌地籌劃著,怎樣向國內外有識之士呼吁籌建“半工半讀希望工程基金會”,怎樣恢復和重建“國際慶齡技術學校”,怎樣深化和擴大教育體制改革,為西部大開發做出自己應有的新貢獻。
莫道夕陽近黃昏,老驥奮蹄從頭越。秦官屬和她的朋友們,在西部大開發的嘹亮號角聲中,正在準備以新的實際行動和赤子之心,繼續譜寫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大雁情”!
--------------------------------------------------------------------------------
 
-- 作者: 野百合
-- 發布時間: 2003/4/16 02:41pm
 
半工半讀是個好主意, 不知張先生有什么樣的“半工”的機會? 最好是同時能夠使小孩學點知識長點見識的, 不要單純體力勞動。
 
希望多交流。
--------------------------------------------------------------------------------
 
-- 作者: 張俊杰(客)
-- 發布時間: 2003/4/17 00:09am
 
關于半工半讀學校之改革,1996年10月我提出一個方案,發國家教委主任,回信說已轉基礎教育司各處室傳閱,但至今尚未見政府有新舉措。其實,早在1958年劉少奇就已提倡,1965年全國已有343萬半工半讀在校學生,椐歷史資料成績應是肯定的,中央也發了文件。教育部1965年還制訂了“5年試驗,10年推廣”計劃,但文革時卻因株連而莫名其妙被統統破壞了。這個經驗和教訓是應該記取的。我在改革方案中提出:實行一學年三學期(每學期4個月)連續教學和校企生產制度,學生則每學年分班輪換兩個學期學習一個學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這樣就實現了“勞學結合,以勞養學”目標。這樣,與先行學制和教材便于穩妥過度,在制度上保證勞動與智育、體育相結合,而且同德國推廣的雙元制(分別在學校學習和在工廠勞動)教學模式異曲同工。這是現代教育發展方向,是“產、學、研”相結合的社會新機制產生的雛形,是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
 
-- 作者: 老船長
-- 發布時間: 2003/4/17 04:56am
 
記 得 文 革 后 期 高 中 生 也 有 半 工 半 讀 , 有 一 半 時 間 在 課 堂 上 課 , 另 一 半 時 間 到工廠 , 農 村 去 學 車 床 , 插 秧 , 化 肥 , 草 藥 等 。 但 那 些 勞 動 是 無 報 酬 的。
 
看 樣 子 教 育 也 會 來 回 振 蕩 的 發 展 呢 
 
 
下面引用由張俊杰(客)在 2003/04/16 11:09pm 發表的內容:
關于半工半讀學校之改革,1996年10月我提出一個方案,發國家教委主任,回信說已轉基礎教育司各處室傳閱,但至今尚未見政府有新舉措。其實,早在1958年劉少奇就已提倡,1965年全國已有343萬半工半讀在校學生,椐 ...
 
--------------------------------------------------------------------------------
 
-- 作者: 張俊杰(客)
-- 發布時間: 2003/4/17 05:04pm
 
“文革”期間是由各地推薦的工農兵大學生,推薦中只講出身和表現(事實上有些是關系),并沒有統一文化標準,因而在大學很難于組織班級教學,所以就沒有辦法保證其畢業生質量。當然,那時侯開門辦學,強調參加社會實踐(主要是所謂階級斗爭和一般勞動),與半工半讀沒有關系。那時侯,在經濟上搞平均主義,學生參加勞動只管吃飯。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