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原]加快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探索
2013-05-03

加快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探索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06學術年會交流材料:加快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探索

張俊杰(陜西南鄭 協稅鎮上街 723100)

[摘要]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的進程,迫切要求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民脫貧致富需要“上得起用得上”的新型半工半讀學校,大一統的統一模式和高門檻的職業教育,阻礙多樣化有特色的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組建公益性的科教扶貧服務社,救助失學青少年和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城市學校廣泛開展募捐圖書雜志活動,支援西部農村鄉鎮設立圖書館,逐步在周邊建立村閱覽室,各村閱覽室定期交換圖書,借鑒瑞典學習圈經驗學習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形成覆蓋農村全民教育的學習性社區,是學校教育和正規教育的必要補充。正規和非正規職業教育相互補充互相促進,多元化多樣化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
[關鍵詞]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科教扶貧;鄉鎮圖書館;村閱覽室

      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上到下研究討論中國的國情,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國的基本情況是“人口多、經濟底子薄”[1],從這個情況出發明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于是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九十年代有農村干部上書總理,大聲疾呼:“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三農問題數不勝數,千絲萬縷必須理出一個頭緒來,這才能夠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經過長時間的分析探索,研究農村的學者已經取得共識,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加收入的問題[3]。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但增加農民收入仍然啟動遲緩。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70%以上。三農問題不解決,農民不能脫貧致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無法實現,四個現代化就成了空中樓閣,誠恐還會導致政治和經濟危機。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等制度和體制,造成的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言,農民階層處于弱勢地位的畸形生態環境,因此產生的農民階層的貧困,稱之為中國農民的結構性貧困[4]。這是政府通過政策和制度變革,實現城鄉統籌才能解決的問題。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農民怎樣才能脫貧致富呢??如果中國農村仍然是八九億的人口,僅僅靠越來越少的有限農地資源,3畝土地沒有牛的小農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注定由貧困走向消亡。農業人口逐步向城鎮和第三產業的轉化,是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農村城鎮化建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無論從宏觀經濟發展需求考察,還是從農民個體經濟利益來看,都十分迫切要求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然而,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反而每況愈下,大多招生困難甚至因生源枯竭而關門。除了產權改革職工下崗的原因,事實上的教育產業化高收費和農民收入增加滯遲成為主要問題。
      目睹我國八十年代后期出現貧困青少年失學嚴峻態勢,1996年我建議國家教委王明達副主任創辦新型半工半讀教育,論文《半工半讀學校是我國失學青少年的希望》[5]轉基礎教育司傳閱。2001應邀請赴韓國教育大學出席“第11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與各國學者交流論文,我找見聯合國亞太地區主任周南照教授請閱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文章,返西安植物園同秦官屬教授商議籌辦新型半工半讀學校,2002年應邀出席北師大“世界比較教育論壇”,得到唐山朋友李良、劉炳星和北師大博導郭齊家教授幫助,向全國人大和政協提交《西部開發在老少山邊窮地區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優先實現普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議案,繼在強國論壇、中華網論壇、虹橋論壇、(蘇州)教育在線論壇、千鄉萬才論壇、中國教育在線論壇、人民教育雜志論壇等國內外數十家網站論壇,廣泛宣傳新型半工半讀教育并與學者和教師展開討論。
      我認為:農業的產業化和集約化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擋的客觀規律,也是農村勞動力剩余的根本原因。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只能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生產力資源,首要的是提高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者)的素質。因而,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心是廣大的農村,要為農民脫貧致富創辦“上得起用得上”的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要為農民就地創業和離土發展提供條件和機會,大力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完全可以斷言,西部開發和解決三農問題千頭萬緒,從廣大人民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普及職業技術教育應當是首要基礎工程!
      無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還是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經濟的發展,都必須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科技和文化素質。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文盲達3億多,就業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0.7%,小學文化程度占38.8%,初中占29.14%,高中僅為?4.55%。聯合國研究表明:“勞動生產率與勞動者文化程度呈現出高度的正比例關系,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可提高生產率43%,初中畢業可提高生產率108%,大學畢業可提高生產率300%。”[6]?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7]怎樣把人口多的這個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分母,轉化成為任何國家也比不了的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呢?
      早在23年前我就向陜西省委書記馬文瑞寫信提出《開發秦巴山區的建議》,我認為:“秦巴山區地域遼闊,山高林深,自然資源極其豐富。開發秦巴山區付出巨大艱苦的勞動,主要還是依靠山區廣大人民堅持不懈地努力。但是秦巴山區長期文化落后,科普教育很差,所以山區人民缺乏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專業生產的基本科技知識。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既要有應急措施,又要有長遠規劃,立足于發展科普宣傳和專業知識教育。”
      在這封信中我進一步說明,政府組織和發動農民開發秦巴山區豐富自然資源,普及科技文化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兩個策略:“就應急措施而言,可以組織有專業生產知識和專業生產經驗的干部或專業戶社員,下隊辦專業生產學習班,幫助山區社員搞專業戶和各種專業生產;同時,由各縣科委和農林牧單位編寫專業生產鄉土教材,可以在山區小學附設專業生產課,在山區中學附設專業生產班。就長遠規劃而言,可以小學為中心,有計劃地開展青壯年掃盲活動,因地制宜盡快普及小學教育,這是科普宣傳和專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應以公社(農科站)為中心,上承縣科委下達專業戶,組織科技推廣和專業生產經驗交流情報網,在公社試辦農林中學,在縣內興辦中等農林職業學校,并以農中和縣辦中專為重點搞當地專業生產所需科研項目。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普及又提高,普及是提高的基礎,提高是普及的方向。”
      也就是說,在農村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過程中,既要加強基礎教育,又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基礎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基礎,廣義的職業技術教育又是基礎教育發展的必然,基礎教育可以而且應該與職業技術教育逐步結合與滲透,美國的綜合高中正在預示著這種趨向。
      2002年春節不久,我們參觀了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一所綜合性民辦高校。這所學院原來是一所成人中專,多年與北京高校聯合辦學,從1996年開始迅速發展。據院長介紹說,學院現已有資產5000萬元,明年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將擁有超過億元的辦學資產。學院地處北京和河北交界,是未來規劃中的重點城鎮,距市內大約1個小時汽車路程。我們先后參觀了學院的北區和南區,南區設施齊備,雖然是盛夏假日,連續不斷的技能培訓教學正在進行,外地新生來校絡繹不絕,有承德的也有唐山的,有高中畢業生也有初中畢業生。分析這所學院的招生簡章,給人留下一個“特色專業 多層次多樣化”辦學的印象。學院采取了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學習層次,函授、面授、自考助學、短期培訓,教師根據學生特長和意愿因材施教,實行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或升學或就業,“一個也不少”的辦學方針[8]。這個辦學方針,既有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又有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既滿足了學生和家長的需要,又適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并且通過專業和層次調整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正是這所民辦學校在市場競爭中能夠突飛猛進的原因。
      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規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在部分職業院校中開展學生通過半工半讀實現免費接受職業教育的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推廣”。這是一項惠及發展中國家廣大民眾功德無量的好事,不僅關系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三農問題解決,而且是現代化教育“產學研”相結合的必由之路。國內外朋友十年奔走呼吁廣泛宣傳討論艱苦努力,即將迎來西部農村教育萬紫千紅的未來,使我們信心百倍無限振奮!
      然而,從2001年我與西安植物園秦官屬教授商議籌辦新型半工半讀學校以來,2003年我曾介紹深圳韋剛勇北上河北定州晏陽初學院幫助工作,2004年推薦廣西支教杰出志愿者鞏玉新前往陜西安康與民辦中專探索合作;同年走訪漢中職業衛生學校、漢中農業干部學校、012職工大學、南鄭縣職業教育中心等,廣泛介紹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辦學理念和途徑,進而與天津青年高杉前往漢中、南鄭、留壩考察,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正式提出申請辦學,旨在救助失學青少年和普及職業技術教育,希望得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協調和幫助。2005年春我再次赴陜西、新疆考察,聯絡當地退休干部聯合籌辦非學歷教育,準備取得效益自我積累逐步向職業技術學歷教育過渡,不料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民辦學校收取風險押金的新規定。由于秦官屬教授2003年在為辦學奔波忙碌中,不幸查出身患不治之癥于次年病逝,我作為離鄉40年的教育研究學者為繁榮西部而辦學的努力無功而返。
      總結5年艱苦努力在西部農村創辦新型半工半讀教育的坎坷經歷,除了教育行政部門作為衙門視民辦公益學校與己無關,對民間申請辦學擺出關卡壓的姿態居高臨下坐等漁利之外,我認為長期計劃經濟的慣性產生政府包辦的全國單一教育體制,是阻礙民辦教育尤其是公益的有特色的民辦教育蓬勃發展的主要根源。此外,懂教育的教育研究學者和有實踐經驗的老教師,沒有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規定辦學必須足夠雄厚資金的資格,有雄厚資金的個人或財團不懂教育為牟利往往進入辦學誤區,二者因行業之隔不能互信合作是民辦教育助應試教育為虐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提出借鑒臺灣校企合作經驗,“建教合作”在政府倡導中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有效解決了平民普及職業技術教育的問題。

 

 

半工半讀自力求學.jpg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