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關于新型半工半讀教育在虹橋論壇的討論
http://bbs.hbdjk.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175
西部開發在老少山邊窮地區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優先實現普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提案
[張俊杰 (客人) ] 2003/4/17 11:43pm
下面貼出我和朋友們向我國兩會提出的建議,在今年的兩會召開期間,人民網上多次貼出,并收入“兩會建言”和其他欄目:
西部開發在老少山邊窮地區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優先實現普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提案內容
根據中國社科院2000-2001年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資料,“1998年全國從業人員中不識字的占11.5%,貴州占28.1%,西藏占61.0%,甘肅占26.8%,青海占44.3%,寧夏占24.7%" 。《半月談》第492期(2000年10月25日第20期第1頁)報道,“1998年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為43.2%,受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僅占總數的5%”。由此可知,西部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根源,乃是農村勞動力文化技術素質太低,不僅當地缺乏資源有效持續開發和利用的人才,而且不能滿足外來資金投入集約化資源開發的勞動力技術要求。隨著市場經濟自發產生兩極分化的作用,城鄉社會弱勢人群必然逐步出現,相對城市而言農村經濟發展差距更大,貧困人口數量多分布面積廣,據兩會期間報道現有貧困人口城市2000多萬、農村3000多萬,當地政府教育經費投入捉襟見肘,普及義務教育的任務十分艱巨。從1988年至今,每年中小學平均輟學至少達400多萬(1996年10月5日《黨員特刊》第10期),兩會代表大聲疾呼:農村中小學生流失數上升到30%以上,而且在農村經濟疲軟的情況下有更趨嚴重之勢。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必然不可遏制地向城鎮轉移。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1999,第25-28頁)統計資料表明,從1960年-1998年期間,農業就業人數百分比變化數據減少,美國8.5到2.7,加拿大13.3到3.8,澳大利亞(1970-1998年)8.1到5.0,日本29.5到5.2,法國23.2到4.4,德國13.9到2.9(中文版2002年第1期第31-32頁)。我國是一個產業化程度很低的農業大國,現有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已達2億,在農業同時進行產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必然加速度進行。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社會,普通初高中畢業生在城鎮二、三產業找到工作的機會將越來越少,而且“高中輟學生可以在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農業、漁業、林業、工業、采礦業或服務部門找到長期工作的日子已經不多了。這些部門向以知識為基礎的部門的轉變,意味著未來的農民、漁民、林業工人與采礦工人將至少需要接受14年教育,才能去操縱由計算機控制的農業、捕魚、采礦、制造及伐木的器械設備”(戴維.威爾遜:《教育展望》中文版2002年第1期第31-32頁)。然而,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面臨嚴重滑坡態勢,西部高等教育畢業生紛紛離鄉流向東南城市,貧窮落后和職教滑坡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中國社科院專家指出,西部開發的“突破點”在于教育,要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各級政府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資,實行各種優惠政策。”(張守一:中國社科院2000~2001年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學術研討會文件《專家報告集》第5頁)。從我國“人口多、經濟底子薄”的實際情況出發,迫切要求“西部開發在老少山邊窮地區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優先實現普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具體措施如下:
(1)政府決策層到學校和家庭個人
,都應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新觀念,新型半工半讀教育制度(類似西方雙元制教學模式),不僅是西部農村脫貧致富的需要,而且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需要。
(2)全國人大根據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需要,制訂《鼓勵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辦學條例(草案)》,規定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辦學原則、辦學指導思想、學校教學管理和校辦企業管理規范,同時對投資辦法多樣化、校企收益合理分配及稅收減免政策做出具體規定。
(3)支持建立“全國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基金會”,通過媒體廣泛宣傳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新觀念和新方法,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交流,面向海內外人士募集新型半工半讀學校啟動資金,并制訂基金會資金監察和管理辦法,定期公布基金會資金收支借貸途徑和發揮效益情況。
(4)國家教育部應參考1965年半工半讀教育會議總結的經驗教訓和制訂的“五年實驗,十年推廣”計劃,借鑒國內外教育實驗研究最新成果,根據我國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程和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制定新的切實可行的通過半工半讀自力求學優先實現普及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驗和推廣計劃,在宏觀指導督促實施中及時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和解決實際問題。
關于提案有關辦學的詳細資料參見《西部開發教育當先文集》(張俊杰文章選輯)。
E-mail:yaxia101@163.com/yili66@china.com 2002年4月16日
[laoqueren ] 2003/4/18 00:53am張 先 生 的 這 些 文 章 都 非 常 好 , 但 要 消 化 卻 需 要 一 定時 間 。 俺 早 就 希 望 能 找 到 一 種 教 育 模 式 來 改 變 應 試 教 育 產 生 的 各 種 弊 病 。 您 的 這 些 帖 子 實 在是 非 常 吸 引 人 的 。 值 得 我 們 仔 細 研 究。
首 先 是 要 研 究 其 可 行 性 性 , 進 行 反 復 推 敲 。
[GL ] 2003/4/18 01:12am
張 先生 :
謝 謝 您 帶 來 這 么 多 令 人 思 考 和 激 動 的 信 息 。 希 望 這 兒 的 討 論 能 夠 對 所 有 關 心 中 國 農 村教 育 的 人 們 有 積 極 的 教 益 并 產 生 出 豐 碩 的 成 果 。
GL
[張俊杰 (客人) ] 2003/4/18 01:44am
首先我要感謝梁會長,您的復信給了我一個機遇,你們的論壇又給了我一個發言的講臺;這應該是我的極大幸運,也是西部農村孩子們的福祉。
我視諸位朋友為事業的知音,“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人生最難得知音呀!我們應該經常交流,我們更應該竭誠合作。如果梁會長同意的話,我將積極向國內外朋友,廣泛介紹貴基金會和網站。
[ GL ] 2003/4/18 02:44am
張 先生 :
我 與 你 有 同 樣 的 感 受 。 能 夠 與 志 同 道 合 的 朋 友 一 道 來 做 一 件 有 意 義 的 事 實 在 是 一 件 人生 的 快 事 。 這 是 用 金 錢 都 買 不 到 的 。 我 們 應 該 互 相 支 持 。 如 果 您 有 機 會 , 請 向 其 它 朋 友 介 紹我 們 基 金 會 。 我 們 做 得 還 很 微 不 足 道 , 但 如 果 有 更 多 的 人 一 塊 來 為 貧 困 農 村 的 教 育 事 業 添 磚加 瓦 , 則 我 們 將 會 做 的 更 多 更 好 。 非 常 謝 謝 您 的 支 持 和 對基 金 會 的 關 愛 。
GL
[柯華 ] 2003/4/18 05:58am文革中,有些地方辦的五七高中大概就屬于這類職業教育機構。
[老船長] 2003/4/18 00:21pm你在 國 內 , 對 農 村 情 況 較 了 解 。能 否 談 談 你 人 為 現 在 辦 這 樣 的 半 工 半 讀 得 學 校 必 要 嗎 , 可 行 性 如 何 呢 ?
[張俊杰 (客人) ] 2003/4/18 07:13pm記得我已同別的先生談過同類問題,文革前大規模搞過半工半讀,是傳統的辦法;而文革中的五七大學、工農兵學員,都是開門辦學,以語錄和參加勞動代替教學。正是文革打倒劉少奇,同時扼殺了半工半讀教育。因為要普及教育,尤其要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要實現農業產業化,而國家和農民又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是必由之路,這是國情使然。劉少奇少年曾在北京參加半工半讀學習,他任國家主席時就已認識到這一點。
而且,從現代教育思想來看,社會必然走向“產、學、研”相結合之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青少年全面發展,正是新型半工半讀學校的歷史使命。所以,劉少奇又說:“我看這種半工半讀學校一萬年還要!”事實上,有許多半工半讀而成就事業的人才,奧地利1/3大學畢業生是半工半讀。
我們的新型半工半讀學校,首先是救助失學青少年,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而且要實現半工半讀的歷史性跨越,使其形成合理的和穩定的教學和生產制度,逐步開創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的新路。因此,我們研究和興辦半工半讀學校,現在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和迫切的;我們不去研究和實施,再過若干年后,也會有人去研究和實施,因為這是社會發展規律,但我們卻錯過了歷史機遇,辜負了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laoqueren ] 2003/4/18 07:31pm一 個 建 議 :
如 果 您 要 回 那 個 具 體 帖 子 , 您 可 以 點 擊 [引 用 ]而 不 是 [回 復 ],這 樣 網 友 就 知 道 你 在 回 誰 的 帖 子 。 否 則 ,不 知 您 在 對 誰 講 話, 對 帖 子 的 上 下 文 就 不 太 明 白 。 當 然 , 如 果 沒 有 具 體 回 某 人 , 則 點 擊 回 復 就 可 以 上 貼 。
[黃朝] 2003/4/18 09:03pm
張先生,我非常贊同你的觀點,不過仍然有一些疑惑,望先生不吝指教:
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的一大頑癥,而這個頑癥的治理不是現行的教育可以解決,
必須尋求新的教育模式。
農村急需職業教育,但是這個教育的發展至今未有一個可行的模式可以參考(國外的模式產生的背景不同),或者更確切的說職業教育未取得應有的地位。
我的疑惑如下:
1、半工半讀,在目前的農村教育條件下,農村的勞動條件下(田地不足,工業基礎設施短缺)如何為學生提供工的機會,如果說企業參與,國家投資,城鎮扶持,(如何讓這個參與的者,特別是企業獲得他們樂意投資的回報)。
2、半工半讀,您提及,5年試驗,10年實施。但是這個半工半讀是一個完全不同于現行教育體制的教育制度,這種制度的轉型必須得有很多配套的轉型基礎。這些包括教師的轉型,家長觀念的轉型,企業需求的轉型。當然還有政府思維的轉型。您估計這些配套轉型能夠按期完成么?如何完成?
當然我這些想法還是很簡單,實際上的困難也不是紙上談兵能夠想象,不過我衷心的希望這種模式能夠實施。如果這一種模式能夠實施,作為農村孩子的我會為我們農村孩子慶幸了。如果這是一個解決中國農村教育出路的模式,那么她能夠解決的不僅是中國教育的問題,所有第三世界國家,人多地少的,農村教育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教育問題都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答案。
[張俊杰 (客人) ] 2003/4/19 00:21am黃先生您好!有幸在論壇相會,知您是有愛心有遠見青年,非常高興。“五年試驗,十年推廣”,是1965年劉少奇提倡教育部制訂的,可惜因文革而廢止。
我們所說新型半工半讀學校,是在中外實驗基礎上的發展。從國情考慮,要救助失學青少年,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從現代教育來講,是把學習與生產制度化,“產、學、研”相結合,使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關于“半工”,可因地制宜,辦校辦企業,上短平快項目,先長后短、長短結合;也可與各企業簽合同,有償勞動,來料加工,科研攻關等等。既有國家減免稅,又有社會各界關心幫助,我想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您可參看論壇文章,要廣泛宣傳,轉變舊觀念是當務之急。希望您和您的朋友們,繼續深入研究和完善這一計劃,并將理想付諸實踐。這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業,愿志同道合的朋友精誠團結共赴未來!
[黃朝 ] 2003/4/19 01:30am
張先生,知道您是一位資深的教育研究者,有機會向您請教真是太好了,同時感謝您的耐心解答。
我想半工半學是一項艱難的工程,希望她的實驗早日開展。并預祝她健康成長。
談研究,我顯然還是太年輕了,教育也不是我的職業,只不過由于自身的經歷而介入其中。以后還得多多向您請教。
[張俊杰 (客人) ] 2003/4/19 02:43am
黃先生您好!你們的愛心活動,就是教育實踐,這方面搞得不錯。人生有多種選擇,不必一個專業定終生。從大教育角度講,人人都有教育責任,社會處處有教育。孫中山是醫學博士,但他卻成為政治家。只要能體現最大人生價值,我們就應該努力去干。何況科學和文化,正在融合與分化,許多邊緣研究常出成果。極其重要的是把握正確努力方向,我們應該記住孫先生的一句話:“隨乎潮流之發展,合乎人群之需要”。愿與您保持聯系。
[黃朝 ] 2003/4/19 03:26am
好的,張先生,希望您的理論能夠盡快付諸實踐。愿多多和您請教一下農村教育的問題,感謝虹橋論壇為我提供了向您請教的空間。
[柯華 ] 2003/4/19 04:33am辦學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只是關于農業的,可以教學生學些手藝,增強其到城市工作的適應力。重要的是資金、師資。
[老船長 ] 2003/4/19 05:24am
那 就 來 推 敲 這 兩 方 面 的來 源 吧 。 按 張 俊 杰 先 生 的意 思 , 似 乎 是 從 校 辦 企 業 來 取 得 資 金 , 這 就 需 要 會 辦 企 業 之 人 加 入 。老 師 嗎 , 當 然 可 以 雇 用 , 有 錢 應 該 有 人 來 真 珍 吧 ?
所 以 關 鍵 的 關 鍵 還 在 于 辦 企 業 是 否 成 功 ? 在 農 村 有 什 么 企 業 好 辦 呢 ? 我 知 道 即 使 在 內地 一 些 中 小 城 市 , 國 營 企 業 都 大 部 分 倒 閉 , 下 崗 工 人 太 多 了 。 如 果 能 辦 企 業 , 他 們 就 不 會 下崗 了 吧 。
我 對 這 方 面 沒 底 。
[張俊杰 (客人) ] 2003/4/19 07:06pm
誠如老船長先生所言,現在國內下崗人員不少,這是企業體制改革裁員和破產出現的,這在我國是新出現的事情,具有歷史性和階段性。這種失業現象,對于市場經濟來講,是難于避免的和經常的,發達國家也不例外。但有裁員同時有招工,有破產工廠,同時又有新投資企業;在城市工人下崗的同時,成千上萬的農民卻進入城市尋找活干,各省市先后取消城鄉戶口差別。用一句有哲理的話來概括:“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據《中國教育》報2001月4月7日第2版,載文《職業教育辦學新模式——工學班》,其中介紹:“工學班的具體做法是:根據企業的招工數量,學校通過面試和文化考試招生,學生既取得職業高中學籍,又取得工廠工人資格。學校按企業的特點實行二班輪換制,輪流上崗和上課。學生與其他工人同工同酬,實行計件工資,月工資一般在500元左右。學校還設立工學班管理部門,負責師資、學籍管理和教學工作。”
文章還介紹了學生、企業、學校,三方都受益的情況。并且到“目前,膠南市各職業學校相繼開辦工學班30多個,涉及機電、服裝、電子等專業,已成為一種新型的職教聯合辦學的主導模式。”我為這種模式的出現而高興,這是校企關系密切的一種合作范例,是值得提倡和支持的;但不同地區不同環境,還應有其他許多半工半讀模式,只要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總能找到適應特定環境發展的機會,不必因此而局限自己辦學的思路。如果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