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一位來自山西的小女孩:“如果你只能要一樣東西,你會最想要什么?”她說:“我就想每天都像今天這么開心。”這是因為,這一天,她是被接受的,而不是被排斥的;她得到的是愛心,而不是冷落。當我走到這些孩子中間時,不到一分鐘,就有兩個孩子就拉住了我的左右手。他們多么渴望這種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享受到的溫暖啊!
———心理咨詢師尹璞
新聞背景
近日,名為“陽光下,我們一起成長”的夏令營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主辦。參加這次夏令營的艾滋病致孤兒童都是不攜帶艾滋病毒的健康孩子。
訪問對象
小艷(化名)———山西夏縣,女,10歲,小學四年級。爸爸已經死于艾滋病,媽媽目前是否被感染還不知道,因為媽媽害怕體檢的結果,不肯去醫院。
心理對話
問:爸爸是什么時候去世的?
答:去年臘月。
問:知道爸爸得的是傳染病嗎?
答:(點頭)知道。
問:知道爸爸得的病叫什么名字嗎?
答:(搖頭)不知道。
問:爸爸是怎么得的病?
答:賣血。
(不少孩子玩起來都很開心,但小艷不合群,始終顯得郁郁寡歡、心事重重)
問:上學和同學一起玩嗎?
答:一起玩。
問:村里、學校里有沒有人怕你爸爸得了傳染病躲著你啊?
答:(咬一下嘴唇)很多人都不知道。
問:你可以來北京玩,學校里別的同學怎么想?
答:他們很羨慕我。
問:現在住的地方(八大處西翠會館)好不好?
答:太遠了。
問:那你知不知道為什么住那么遠?
答:(沉默半晌)不知道。
(在聽說北京的有些單位不愿意接待他們之后,她說這些人很討厭)
問:那你討厭北京嗎?
答:不,我喜歡北京。
問:可你好像總是不高興。
答:沒有。
(后來,小艷去了廁所,帶隊的志愿者說看到她偷偷地哭過)
問:是不是這些問題讓你傷心了?
答:沒有。
問:那為什么有人看到你哭了?是不是想爸爸、媽媽了?
答:我沒有哭。 王青
心理提示
一個孤兒,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困惑、障礙,和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對于父母死于艾滋病的孤兒來說,又多了一層由于無知而引起的社會歧視問題。這種歧視,可能會影響他們自信心的建立,嚴重傷害他們的自我認識,更會使他們對社會、對人性失去信心。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無論在智力發展上、社會能力發展上,還是在個性形成上,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嚴重的還可能出現自閉癥以及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作為社會的每一個普通一員,我們應該做到:
學習有關艾滋病的基本知識,同時,需要更多的人養成做志愿者的習慣,幫助消除社會對艾滋病的普遍無知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