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廣州老人院的慈慧樓里,老人們整整齊齊地坐著,等待舞獅隊的到來。一陣鞭炮響過,舞獅隊來了,一位叫黎姨的老太太興奮地跳到兩只獅子中間,隨著鼓點聲手舞足蹈了起來。她曾在倉庫做過搬運工,身板一向很硬朗。
這座全國首個專為癡呆老人提供養老、康復訓練等綜合服務的慈慧樓,是去年落成的,109個癡呆老人在自己的新家中,迎來了新春。
據專家介紹,老年性癡呆癥多發生在64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患者大腦皮質萎縮后,會出現一系列性格、情感、智能和行為的異常,最常見的是記憶力和計算能力障礙。隨著病情的發展,有些患者會變得自私、易怒、冷淡、懶散、揮霍、道德淪喪或失去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有的患者不知饑飽、大小便失禁以至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由于這種病無法從根本上治愈,只能靠藥物緩減癥狀,對許多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負擔。
院長洪佩賢回憶道,幾年前,廣州市荔灣區一負責街道工作的大姐帶來一名癡呆老人,請老人院接收,可受當時的護理條件限制,老人院只能表示愛莫能助。這位街道大姐拉著她的手說:“你要為廣州的這類老人想想辦法,他們真的很可憐,我們也相當煩惱……”
慈慧樓的建成,使這種狀況有了改變。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舞獅結束后,護士們開始了一天中的第一課———“醒神訓練”。這種訓練旨在鍛煉老人的腦部運動,讓他們通過回憶起以前的事情,活躍呆滯的腦部。訓練是以聊天方式進行的,護士和老人們天南海北,無所不談,從老人們小時候的生活說起,直到他們喪失記憶前的一刻,都一一聊個不停。護士會有意無意地問老人:“今天是春節,那么1月28號是年初幾啊?正月十五是什么節日啊?”。
“醒神訓練”完畢,老人們在樓里散開,自由活動,有些則來到老人院為他們特設的“懷舊室”里,那里面擺放著毛澤東畫像、粵劇戲服和手撕月歷等舊時的物品,旨在喚醒老人們年輕時的記憶。李伯和付姨此時又鬧著要穿上戲服唱戲了。可興高采烈地穿上戲服后,李伯突然坐著不動了,望著毛澤東的畫像發呆。也許他一下就陷入了回憶中。
此次采訪,記者發現少了一副熟悉的面孔,唐姨。這位80多歲的老人,雖然患了老年癡呆癥,卻不像一般的患者那樣默默無語,倒更像一個話匣子,喜歡不停地說,看見陌生人就喜歡上去搭訕,“我住在先烈路的,有時間來我家玩,一定啊!”她曾是粵劇花旦,十多歲上臺表演,還做了粵劇的編劇,說話時語音鏘鏘入耳,顯示出唱戲人的功底。然而,她沒等到今年的春節就去世了。現在的慈慧樓里沒有了她的笑聲,讓人總感到少了點什么。
節日里的慈慧樓里,除了舞獅隊給老人們帶來了歡樂外,還有一個小小的道具讓老人們樂此不疲,惟妙惟俏的洋娃娃,這也是老人院為老人們準備的,因為許多患者都喜歡孩子。記者看到,甘姨和鄧姨正抱著自己的“孫子”,煞有介事地哄他睡覺,逗他玩,時不時還要親一下。老人們抱著娃娃,一抱就是幾個小時,連吃飯時都舍不得放下,甚至一邊吃,一邊喂“孩子”。可是娃娃根本張不開嘴,老人們就著急了,看到這種情形,護士們趕緊連哄帶騙地把他們手上的娃娃騙走,他們才肯吃飯。“他們睡覺時都要抱著小孩睡覺,遇到一些力氣大的老人,連我們都搶不走的。”護士們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06年是老年性癡呆癥首次被確診一百周年。據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約有老年癡呆癥患者500多萬,占世界總病例數的四分之一強,而且每年平均還有30萬老年人加入這個行列,對老年癡呆癥的預防和治療,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大年初一,老人院請來了舞獅隊表演,黎姨興奮地跑到獅子中起舞
過年了,關姨(右)的女兒帶著孩子前來探視,同屋的孤寡老人何姨抱著洋娃娃坐在一旁,目光中帶有幾許羨慕
在慈慧樓的懷舊室內,兩位老人穿上了粵劇戲服,醫護人員說,這樣的情景治療能喚醒他們心底殘留的記憶
大年初一的早晨,一位老人趴在桌上睡著了
83歲的唐姨(左)被稱為慈慧樓里的活寶,她把這個洋娃娃稱作自己的孫子,她最喜歡說的,就是和孫子在一起的時光,可她已于節前去世了
熱鬧過后,鄧姨坐在椅子上,把一個洋娃娃塞入懷中,生怕“孩子”著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