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6時40分許,發生在820路公交車上的一幕,使上海陰冷多云的天氣更加冰冷。
定期復檢再次遭遇不順
天氣陰冷,70歲的老伴華鳳娣艱難移動著患有風濕的雙腿,勉強將前往中山醫院復檢的朱祥林送上820路公交車后,就不得不停止了陪伴的腳步。老朱患有肺癌,八個月前,被推入手術室,右上肺切除三分之一,縫了38針,才暫時挽回了生命。“沒人陪伴,不知身體虛弱的他有沒有座位?”華鳳娣一邊艱難地挪動著回家的步伐,一邊擔心著公交車上的老伴。
她的擔心不無道理:自去年9月21日出院后,每兩周復檢一次的公交旅途,總是不順利,而起因也總是不停重復著:座位難求。
“但愿能遇到好心人……”華鳳娣暗暗為老伴祈禱著。然而,相似的冷遇再一次發生了:無人主動為朱祥林讓座。更令老夫婦心碎的是:十多分鐘的時間內,老朱手持癌癥病歷苦苦哀求,換來的均是冷漠的雙眼。
售票員四次動員無人應
“面對著整車人,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冷漠。”朱祥林用顫抖的嘴唇回憶了心碎的一幕。人流擁擠,從中門擠進時已沒有了座位。停留片刻無人主動讓座,呼吸困難的老朱不得不趁著女售票員售票間隙,坐在她的座位上休息。
“大伯,我要掌控中門開關,您坐在這里我不能工作。”話音未落,售票員胡曉東開始向全車人喊道,“哪位乘客能給這位體弱的老先生讓個座?”原本喧鬧的車廂安靜了下來,但無人應答。“哪位乘客能給這位體弱的老先生讓個座?”胡曉東提高了嗓門,但車廂依舊靜悄悄。“哪位先生、女士能給這位體弱的老先生讓個座?”胡曉東環視著擁擠的車廂,依舊沒能換來任何回音。“哪位先生、女士能給這位體弱的老先生讓個座?”……
四次動員乘客讓座無果,車輛開到了上中路站。為了不影響售票員的正常工作,朱祥林離開了售票員座位,不能持久站立,他坐在了中門附近的臺階上。地勢低矮,人群擁擠,坐過兩站后,朱祥林呼吸急促,面色發青。然而就坐在他旁邊的青年乘客們,依舊似乎沒有看見。朱祥林試圖爬起來緩和呼吸,但終因體弱多次努力均未成功,最后還是在一位同樣沒有座位的女士幫助下,才最終站立起來。
為了減輕疼痛,朱祥林用顫抖的雙手從隨身攜帶的包里拿出癌癥病歷,用虛弱的聲音央求全車的乘客:“我一個肺癌病人,真的撐不住了,誰能給我讓個座?”車內再次陷入了沉寂。看不下去的售票員再次動員乘客讓座,然而,話音還是石沉大海,就這樣,車輛又駛過了一站路。
“你,把座位讓給老先生!”車輛就要駛入上海植物園站時,一位50歲的男子,指著坐在離朱祥林最近座位的一中學生咆哮。中學生驚恐中,慢慢移開了座位。在經過五站路,兩公里,十多分鐘后,朱祥林終于有了座位。而直到三分鐘后,恢復正常呼吸的朱祥林才能夠說出“謝謝”二字……
十年售票生涯看時代變遷
“十多年前開始售票員工作時,人們會主動給老弱病殘等不方便者讓座。漸漸的,需要我們動員,而如今,苦口婆心地動員,有時就像耳旁風……”始發站上,手指空空的820路公交車,胡曉東感慨道。
而朱祥林更是深有感觸。他至今還清晰記得那時的公交情景與信念:大家都把座位留給老人等不方便者,給老人讓座天經地義。“回首幾十年歲月,誰能想到我這個只有半個肺的古稀老頭,會拿著癌癥病歷央求不到一個座位,那些優良的傳統呢?”
是誰坐了公交專座?
“需要加強社會公德教育。”知曉朱祥林公交遭遇的市民這樣呼吁道。然而,820路公交車上有三個“老、弱、病、殘、孕、懷抱嬰兒者”專座,當朱祥林央求不到座位時,離其不足一米遠的專座上就坐著一位青年……人們亦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何專座不專?
“起初動員乘客讓座時,我就一直目視著坐在專座上的三個青年人,然而他們始終沒有反應。”售票員胡曉東回憶說。“為何不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將老人安排到專座呢?”胡曉東望著正對著她座位的那三個專座:“如今很多人無視專座,我們只能動員,不能采取其他措施。”話語間暗示了10年售票員生涯經歷的讓座心酸。
“我們只能動員,不能采取其他的措施,例如強制力。”龍吳車隊的葉慶元副經理無奈道,是否可以變更現行的一些法律規章,采取強制力來保證專座專用,這個有待上級相關部門的最終定奪。
記者采訪了上海市運管處的相關負責人,他們表示年輕人不讓座的社會問題,屬于社會公德問題。而上海市交通局副局長王秀寶也表示,采取強制措施保證專座專用困難重重。
相關鏈接:
文明辦:不僅僅是禮儀問題還涉及到社會公德
早報記者鄒娟
對于車廂內無人為老人讓座一事,市精神文明辦綜合處處長徐建平分析道:讓座,讓出的是座位,得到的是其他乘客以及社會發自內心的尊重。而他們,失去的正是這種尊重。
徐建平指出,目前,全上海正要推出“百萬家庭學禮儀”活動。而禮儀提倡的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便是相互尊重、相互謙讓,以營造和諧的人際和社會關系。
車廂是社會的縮影。先拋開老人患病不說,乘客也應該自覺做到禮讓,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這并不是教條,而是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著想。能為別人著想的人往往是受人尊重的。你讓出的是座位,而車廂內的乘客雖然嘴上不說,但也會從心里尊重讓座的人。有些乘客不愿意讓出自己的座位,當然有從自身考慮的理由,但是他們事實上是看輕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作用,因此也在無形中失去了別人對他(她)的尊重。
而事件的主人翁,首先從他的年齡上說,他是需要幫助的老人;其次,他已經支撐不住坐在地上了,就是從老人的肢體語言上也可以看出他確實很需要幫助。這就不僅僅是禮儀的問題,也牽涉到個人的道德問題。做可愛的 上海人,需要我們從身邊的小節做起。試想,隨著新陳代謝的推移,總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老。“車廂內老人的今天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善待老人也是善待我們自己的明天,相信那些對老人視而不見的人,只要有社會責任心,事后自己也會覺醒,為自己的行為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