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原該免費 170個國家只有中國教育收費
2006-02-19
全世界目前有170多個國家都在實行義務教育制度,只有中國將義務教育劃分為“收費”和“免費”兩種。國家正決心將收費的義務教育模式徹底摒棄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簡稱《義務教育法》)實施20年后,義務教育終于有望還原其本來面目——“免費”。
早在1986頒布實施的《義務教育法》中就明確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不向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收取學費”。
但由于國家基礎教育長期投入不足,“義務教育”成了一句只停留在字面上的口號。教育部新聞宣傳處的郭先生在接受《財經(相關:理財 證券)時報》采訪時坦承,“義務教育實際上就應該是免費的,但過去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做到。”
所以,為了和過去收費的“義務教育”相區別,就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名詞——免費義務教育。
目前,全世界有170多個國家都在實行義務教育制度,但只有中國將義務教育劃分為“收費”和“免費”兩種。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正決心將收費的義務教育模式徹底摒棄。日前,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提出,力爭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地區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2015年在全國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曾經免費的義務教育
時至今日,距中國政府首次提出普及義務教育已經有40年歷史。1956年1月,教育部印發的《十二年教育事業規劃綱要》提出,“7年內在全國基本上普及義務教育”。當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又將這一目標提高到“普及義務教育”,時間延長為12年。
那時候,基礎教育對于廣大農村基本上就是“免費的午餐”。在政策扶持下,1965年,中國的小學入學率由建國前不足20%躍升至89%。
“文革”期間,將醫療、教育一包到底的人民公社的成立,大大提高了這一數字,到1976年,小學適齡兒童的入學比例已經達到95%。
1979年以后,隨著人民公社的解體,國家投入嚴重不足的義務教育再度陷入困境,小學升學率由1978年的87.7%下降為1985年的68.4%——這也是1978年以后的歷史最低點。
這種情況立即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86年,《義務教育法》應運而生。
從收費到亂收費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自上而下都投入到經濟發展的熱潮中,對義務教育投入的比例反而持續下滑。
此時,中央已經把實行基礎教育的工作下放到地方負責,縣鄉基層政府成為義務教育經費負擔的主體。經濟薄弱的縣鄉財力,要承擔占全國義務教育學生人數2/3以上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堪重負。
1992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可收取雜費”。這道口子一開,地方政府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越來越多的收費項目被納入“雜費”,價格一路攀高。
至此,義務教育終于演變為“收費義務教育”。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產業化”風潮,更是推動“收費義務教育”升級為轟轟烈烈的教育亂收費。2004年在對45個縣教育經費的審計中發現,涉及教育亂收費4.5億元,縣均1000萬元。
回歸正位
2005年,“教育產業化”終于走上窮途末路,其標志性事件是,國家叫停了北京大學等9所高校的研究生收費試點。
多年坐看“教育產業化”風起云涌的教育部終于公開表明態度,“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教育產業化會毀掉中國教育”,此話出自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
而政府也已經意識到在義務教育上的缺位。2006年1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其中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轉變就是,“義務教育人民辦”轉變為“義務教育政府辦”。義務教育體制由“地方負責、以縣為主‘改為’經費省級政府統籌”、“管理以縣為主”。收費義務教育也將逐步向免費義務教育轉變。首先從農村做起、從中西部地區做起,在原來免除學費的基礎上,現在再免除雜費,使義務教育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免費義務教育。對貧困家庭的學生,還給予住宿津貼、困難補貼并形成制度。
來源: 財經時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