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鄉居民安全感下降并非因為負面報道增多
2006-02-22
2月20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零點公司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我國城鄉居民的社會治安安全感,從2003年開始已經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調查顯示,2005年居民社會治安安全感得分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年的3.66分。通過對城鄉居民的對比,研究人員發現,城鎮居民的安全感小幅上升,農村居民卻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是4年中城鄉居民治安安全感差距最大的一次。
對于這種下降趨勢,一位專家給出的說法竟然是,社會信息開放度增加,各種負面報道開始增多,客觀上影響了老百姓的心理認知。對此,筆者難以茍同。社會信息開放度增加,負面報道開始增多,不僅不是居民安全感降低的原因,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傳言,消除了公眾的疑慮,給公眾帶來了安全感。
就拿去年11月發生的哈爾濱停水事件來說吧。針對停水原因,政府一開始發的是"全面檢修供水管網設施"的消息,但是,群眾不信,爭相搶購水的恐慌心理迅速蔓延,一些謠言滿天飛舞。隨后,政府坦誠公布,停水是由于"松花江水源或受吉林化工雙苯廠爆炸污染"。在真相公布的同時,政府積極采取措施,保障飲用水的供應,謠言消散,公眾的情緒也穩定下來。最終,哈爾濱市政府在市民的配合下,成功化解了這次重大污染事件。
顯然,社會信息開放度增加,不僅沒有影響老百姓的安全感,還有利于他們找回安全感。
負面報道也一樣。筆者在美國留學期間,美國報紙的負面報道非常密集,而且,許多報紙非常熱衷于負面報道,但是,這并沒有給公眾帶來不安全感,也沒有影響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熱愛。相反,由于信息的透明,人們可以更好地規避風險。
而這一點,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2003年,公安部1號掛牌督辦案案犯楊新海落網,據其供述,他在皖豫魯冀四省作案22起,殺死65人,重傷5人,強奸23人。同年,"平輿特大系列殺人案"告破,兇手黃勇在自家宅院竟殺死17人,連作案手法都大致相同。為什么一個歹徒,可以作惡如此之久?信息的不透明導致人們防范意識的缺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公安部門,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給公眾的心理造成恐慌,一般會抑制信息的傳播,不向媒體提供相應的信息,導致公眾對一些近在身邊的危險一無所知。事實上,這樣做并不能給公眾帶來安全感,平輿縣當時就由于接連有人失蹤而搞得人人自危。由于媒體無法將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地提供給公眾,公眾喪失防范意識,反而給歹徒繼續行兇創造了條件,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痛苦和不安全感。
很顯然,信息開放和負面報道,并非問題的癥結所在。為什么我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呢?因為我擔心,對問題的認識不清,很可能會采取錯誤的解決辦法,導致南轅北轍。
那么,導致居民安全感降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根源在于兩點:
其一,財政公共支出嚴重不足,教育、衛生等負擔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壓力,滋生出了不安全感,并且,這種不安全感隨著負擔的增加而增大。
其二,貧富差距逐漸拉大,財富分配無法做到公平和公正,加上腐敗、強制拆遷等因素,導致部分老百姓有被利益集團掠奪的感覺,老百姓的不安全感隨著貧富差距的加大而增大。
事實上,社會治安案件的發生,也是由于這兩個因素導致的。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承重負擔,導致一些人不堪重負,鋌而走險。而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的仇富心理,早被公認為是治安案件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認清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那就是,財政加大公共支出,加大教育、衛生等投入,盡快建立起系統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做到財富分配的公平和公正,給窮人提供同等的發展機會,縮小貧富差距。如此,我國居民的安全感自然就會上升。
來源: 新華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