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和合思想與道德建設
2006-03-06

 

陳德述

    對即將來臨的世紀,我們思考的問題、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很多。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道德建設的問題。“仁愛”、“和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中華傳統文化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諧。按照這種和合文化的思想,道建設應當包含社會道德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兩個方面,這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也必將是21世紀道德建設的新特點。

(一)

    社會道德是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最基本的思想建設工作,在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尤其是如此。為了沿著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必須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安定的國內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經濟和加強社會主義的道德文明建設。道德屬于特殊的意識形態,對社會起著特殊的調節作用和控制作用,它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調節功能和自組織功能。自古以來人類對社會的調控,不外乎運用道德的、法律的和宗教的三種形式,但是,道德的控制作用是最基本的、最基礎的。一個社會如果離開了道德的教育,通過道德自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實現其社會的自控性和自組織性,社會就將不成其為社會,因此社會道德的建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今天,我國正自處在繁榮昌盛時期,也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大好時期。為了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需要全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克勤克儉,艱苦奮斗,使我們民族不僅站起來,而且腰桿要更硬,站得要更直。因此,國內各兄弟民族的團結與合作,社會各階層的團結與協調,上下的團結與合作、人民群眾之間以及與臺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的團結與合作,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事關大局的重要問題。一個精誠團結,緊密合作的民族是一個不可戰勝的民族。當前,國家的安定、穩定,各民族的團結是全國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是能否實現我們既定目標的根本保證。所以,通過弘揚和合文化的精神,形成社會的自我調控機制和道德自律機制,造成一個和合、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社會的安定、和合與團結還有更為重要的政治、法律、經濟的因素,但是,作為“實踐精神”的特殊的意識形態的道德,具有它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際之間的和合,人與社會的和合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在新舊體制轉換的過程中,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部門與部門、團體與團體、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都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但是這些變化不論有多大,矛盾有多么復雜,都是屬于人民內部的、非對抗性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產生,或由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或由于認識方法的不同,或由于社會在深刻變革中產生的某些不平衡,或由于利益主體之間的不協調,或由于暫時出現的某些不公正的現象等所造成的(那些違法與犯罪不屬于此列)。解決和調節這些新的矛盾,除了發展經濟,運用政治和法律的手段之外,還必須按照“和為貴”的和合原則,通過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新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規范、道德評判標準等,來調節新形勢下的人際關系和各種新型的社會關系,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團結,順利發展。

    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一個需要與利益的關系。所謂“和合原則”,就是在追求或獲得利益時不要只看經濟效益,還要看到社會效益;在追求經濟利益時,不只看到本部門、本單位的利益,還要看集體、國家的利益;不要只看個人的利益,還要看到他的利益;不只要看到暫時的利益,還要看到長遠的利益。要做到互利、互讓、公正、公平、合理,就是要做“義與利”的統一。儒家強調要克制私欲,不要見利忘義,要“見利思義”;墨家強調要“兼相愛,交相利”,要做到“義利合”,“有力以助人,有財以分人。饑者食之,寒者衣之”等等。在今天,每一個公民、國家各級的公務員,首先要遵紀守法,克制私欲,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確處理好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團體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是達到社會和諧、安定團結的重要問題。一切犯罪,一切社會的邪惡,包括貪污腐敗都根源于私欲的膨脹,極端個人主義、享勻主義的泛濫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社會道水準的下降。道德水準的下降或少數人的道德淪喪,使這些人失去了道德的自律作用和道德內化的規范作用,使他們在道德觀念中對“善與惡”、“正當與不正當”、“應該與不應該”發生了錯位,從而使這些人在人性、道德性上失去了和合性,導致了他們的行為失去了社會的約束性和規范性,損害了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破壞了社會的穩定、協調與和諧。

    “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宋儒“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是不人道的。人是“身”與“心”所構成的和合體,身體中的各個器官構成“身”的和合,心理中各種欲望的諧和與平衡構成“心”的和合,“身”與“心”的協調與諧和構成人的整體的諧和。欲望的膨脹除了破壞身心的和諧,影響身心健康之外,還導致了這些人的行為非道德性、破壞性和反社會性,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傷害。節制人的各種欲望,把人的欲望調節到一個協合、和合的水平上,是道德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的感情和欲望是人所固有,沒有激發出來的,是按照它的自然本性而存在著,叫做“中”。激發出來時,受到社會規范的節制,合于社會的道德規范,叫做“和”。人的欲望受到社會規范的調節,表現在行為又合于社會的規范,就叫做和合。荀子看出了人的欲望如果不用社會規范“禮義”去進行限制、調節、改鑄,將是有破壞性,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所以,他主張用“禮義”,即用社會的道德規范去教育人,改造人,節制人的欲望,使之限制在社會能接納的范圍之內,于是他提出了“性偽合而治”的命題。所謂“性偽合而治”,就是使人的各種欲望和需求與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相協調、相和諧,這樣社會就能得到治理,就能達到“政平”、“人和”、“國富”,即達到社會的和合性。

    社會道德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道德的自律性和內化的規范性來提高人的行為自覺性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實現對社會的調節與有效的控制,使之實現的社會的有序與和合。道德建設對于每個公民來說,不是一個外在的強制性任務,而是作人的內在自覺性任務。人之異于禽獸就在于人具有愛心、具有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自尊,自尊的意識和行為來源于道德的自覺。人只有自尊,才能受人尊敬。只有利他才能利己,只知自利的人最終是不能利己的。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愛人,敬人,助人,利人是人的最起碼道德行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利利他,達己達人;克己奉公,利民利國;自強不息,建功立業;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這些蘊含著和合思想的、優秀的傳統道德是必須加以發揚的。道德既然是人的自在本質的一種規定,那么,社會道德建設不但是人的自覺行為,而且務必要從自己作起,要時刻保持“仁愛”之心和“和合”之心,永遠不要喪失了自己的良知和良心,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水準,用和合文化的精神去處理好各種社會的關系,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這也是人生幸福中不得不具備的、很有價值的內涵。

(二)

    在科學昌明、經濟高度發展,在人類的欲望無限膨脹,在人類對自然的錯誤的價值觀的誘導下,對自然進行肆意掠奪,造成自然生態嚴重破壞的今天,在談到道德建設時,不能不考慮生態道德的建設。在重視社會道德建設的同時,必須要重視生態道德的建設是當今道德建設的重要特點。自然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物質條件,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只有自然按照其自身狀況生存,得到和諧的發展,才能造成人類生存條件的和諧發展。人類只有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培訓自然,優化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才是人類的福祉。

    中華和合文化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合協調關系,強調“仁民愛物”,“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朋友之意。人類不僅要自己相愛,還要愛宇宙萬物,把宇宙萬物當作自己的朋友,不要殘害宇宙萬物。“和合”不僅是人類社會的規律,同時也是自然界的規律。《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按照和合的規律對待自然,自然界的萬物就能各得其位,各自按自己的規律發育、發展。這樣就能“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之間,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應是“并行并育”的關系。“發育萬物,峻極于天”,若你使萬物發育生長,你的功德有天那么高。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極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愛護自然,發育萬物的自然生態和合的思想。

    生態道德建設是道德建設的一個新的方面,是當今這個新時代向我們提出的新任務。要有效地維護自然生態環境,首先必須要重新認識人在自然的地位以及自然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自然與人的關系,徹底改變人類自我中心地位,徹底改變人類對自然的錯誤價值導向。校正“人定勝天”認識中的錯誤傾向,從“天人相分”中,辯證地認識和確立“天人合一”,天人和諧,天人和合的價值取向,樹立人類社會在自然中,自然在人類社會中新型的人天觀。只有在校正了人類在宇宙自然環境中的位置之后,才談得上愛護自然,發育萬物的問題。應該把人類特有的“愛”施之于自然,應用“泛愛萬物”“天人一體”的和合學的觀點來看待自然,對待自然。

    儒家的“仁民愛物”,“成己成物”的思想,就是人文生態與自然和合統一的思想,這是生態道德建設的一個根本性指導思想。這就要求人類樹立“愛物成物”的道德意識,把人類的“愛心”推之愛宇宙萬物,做到“人欲立而立物,人欲達而達物”做到“人所不欲,勿施于物”,做到“人、物并育而不相害”。這里貫穿著“仁愛”的精神。孔子對萬物是賦予“仁愛”之心的,“釣而網,弋不射宿”是孔子熱愛生物的生動表現。可見,不論是建設社會道德,還是建設自然生態道德,都要從培育人類的愛心開始。樹立“仁愛”之心是建設人文道德與生態道德的共同要求。只有樹立“仁愛”的道德意識,才能協調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不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不愛自己周圍的同事,不愛自己的同胞,不愛自己的同類,他怎么可能去愛宇宙萬物呢?只有“愛人”才能利人,只有“愛物”才能利物成物。“仁愛”是人際關系和合的道德基礎,也是人與宇宙和合的道德基礎。

    人類要依賴自然為自己提供基本生存條件,依賴它來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又要愛護自然而不使受到無盡止的掠奪,這就構成了一對矛盾。克服的辦法,首先是要合理地、有節制地利用自然。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財富要有個“度”》其次,愛護萬物,發育萬物,樹立人與自然互利的天人觀,建立和發展生態農業。孟子早就提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還主張:五畝之宅,種上桑樹;雞豚狗彘之畜,不要失去了交配的時間;百畝之田,不要誤了耕種的農時,這樣不但為人們的生活條件提供了保障,而且也維護了自然生態。發展生態農業是克服人類生活需求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矛盾的中介物,也是人類需求與生態需求的和合體。天道施仁,地道施恩,人類和合,這就構成整個宇宙的生態和合,這是對生態道德建設的整體性思考。

    生態道德建設應該是也必須是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為,樹立從自己作起的道德觀念。雖然,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全人類的事、是社會是國家的事,但是,我們每個人不是無事可作的。我們要正確認識自然生態在人類社會生存發展中的地位,愛護自然,愛護花草林木,飛禽走獸。要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不要亂擁紙屑、果皮、塑料,不要亂吐口痰,不要做一切有損生態環境的事情。愛護地球,愛護宇宙萬物,就是愛護我們的生命,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面對即將到來的21世紀,保護生態環境,克服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生態危機,是全人類不得不關心的艱巨的任務。

    和合文化對當今這個時代的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人際和合,人與社會的和合,人與自然的和合是21世紀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中華和合文化必將成為未來人類社會的價值取向。正如日本的溝通口雄三教授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調和共存’原理將帶領21世紀”。可以說,這是有遠見的共識。

(陳德述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華儒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